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3级“零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860字。
达州市普通高中2023级“零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在意象(节选)
叶朗
为什么欣赏自然美会选择花朵、月亮,欣赏社会美会选择飞机、摩天大楼,欣赏人体美会选择身材高挑的美女呢?这是因为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着客观的审美性质。
那些平凡的、陈腐的、令人厌恶的“象”,根本不可能激起主体的美感,因而主体不可能进入审美活动,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意象”。也就是说,审美主体选择的“象”不仅不会遏止消解美感的产生,而是会促使美感的发生,那么这就使得“象”要具有审美的性质。
同样是花卉,但对于高考落榜的学生来说,再鲜艳的花朵也无法进入他们的审美视野。同是一部《红楼梦》,看法却各有不同。不仅同一对象,不同的审美主体的审美存在个别差异,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存在审美差异。杜甫“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而以后对竹子的描写又有“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些都说明个人的审美经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变化的。
审美心理结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所构成的审美经验是来自社会文化的,由这种审美经验提炼而成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更直接地与一定的社会生活、一定的社会价值意识相联系,因而渗透着这种审美价值意识的审美心理经验,必然随着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的情调和色彩。
唐代柳宗元在《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在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只有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审美主体的意识去发现“景”(清湍修竹),并“唤醒”它,“照亮”它,使这种自然之“景”由实在物变成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抽象的感性世界即“意象”时,自然之“景”才能够成为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才能成为美。也就是说,“清湍修竹”作为自然的“景”是不依赖于审美主体而客观存在的,美并不在于外物自身,外物并不是因为其自身的审美性质就是美的(“美不自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只有经过人的审美体验,自然景物才可能被彰显出来,“彰”就是彰显、发现、唤醒、照亮(“因人而彰”)。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表述过类似的说法的人有很多。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庄子的“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萨特也曾说:“这颗灭寂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这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了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的状态之中。”这些表述都是说,美依赖于人的意识,有待于人去发现,去照亮,有待于人的“意”与自然的“象”的沟通契合。
对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命题,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美在意象。这个意象世界不是一种物理实在,也不是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观事物本身具有审美性质,审美主体选择它不仅不会遏止消解美感 产生,还会促使美感的发生。
B. 审美心理经验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随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C. “清湍修竹”作为美是不依赖于审美主体而客观存在的,它藏于深山,王羲之游兰亭才发现了它的美。
D. 太阳在做农活的庄稼汉眼里,是“毒辣辣”的,不是美的。但若观赏者被激起美感,融自己的“意”入“象”,那它又是美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些平凡的、陈腐的、令人厌恶的丑的事物,不能激起主体的美感,不能成为“意象”。
B. 社会文化、社会价值意识直接地影响着主体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C. 柳宗元继承了孔子的美学观点,在其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理论。
D. 西方美学中,萨特较早地发现了风景和人的关系,随后提出了“美在意象”的理论。
3. 下列选项不符合作者的“美在意象”理论的一项是( )
A. 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B. 王维写辛夷花“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自开自落,无人欣赏。
C. 梵高的油画《一双旧鞋》,画中的鞋子破烂却相互依偎,象征兄弟二人生活困境中彼此支持。
D. 农夫去田里耕作,看到田野飘落了不少红的黄的枫树叶,他说秋天到了,可以种冬油菜了。
4. 选用作者解说中的关键词句给“意象”下定义,不要使用文中引用的他人观点。
5. 在艺术活动中如何应用“美在意象”的理论?根据材料阅读延伸思考后回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日(节选)
吴强
她一夜没有睡着,疲劳的身子躺在床上,眼睛却并不困倦,几乎一直睁着。她感到身上和心上都很暖热。群众手里拿着镰刀、剪子“喀喳”“喀喳”地割麦子的声音,老老小小、男男女女抢割麦子,抢运麦捆,在田野里奔来跑去的情形。
天刚拂晓,她便爬起身来,草草地漱洗一下,就走到区长耿忠那里,和他研究今晚继续抢收的事。
耿忠是农民出身的本地干部,像一个威武的军人。他夜里也没有睡着,他在想着今天白天怎么对付敌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