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6届高三年级综合能力测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540字。
广东省2026届高三年级综合能力测试一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发展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古代中国为何科技发展长期领先世界?中华文明具有怎样的科技文化基因?不妨从以下维度进行探究与阐释:
一是实用性与经验性。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首要特质是经世致用的实用导向,遵循“实用需求驱动—实践经验积累—技术优化迭代”的路径。古人按月记载星象、气象与农事,将北斗斗柄指向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形成“斗柄东指,天下皆春”的物候体系和“观天知时,因时务农”的系统认知。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摒弃玄虚之论,聚焦生产实效,强调精耕细作对土壤的保护,设计交替种植的轮作制度,利用豆类固氮特性恢复土壤肥力,皆为提升作物产量、保障人民生计。
二是继承性与连续性。中国古代建筑代代相传、推陈出新。宋代李诚编撰的《营造法式》,记载了木作、石作等13个工种的标准化做法,这些技术并非宋代独有,而是对秦汉以来经验的总结与提炼。以斗拱结构为例,汉代就已出现,经魏晋南北朝发展,至唐宋达到成熟。山西佛光寺东大殿的“五铺作双下昂”结构兼具承重与审美功效,斗拱从“单一承重”演化到“铺作体系”,在传承基础上不断精进。官方典籍系统保存技术规范之时,民间匠人还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工艺秘诀代代相传。
三是本土性与多元性。中国古代水利文明在和而不同、多元一体中铸就辉煌,都江堰是中原筑坝技术与蜀地治水经验交融的代表。李冰率众修建时,继承中原“疏川导滞”理念,吸纳古蜀“竹笼装石筑堤分水”工艺以及当地工匠的“鱼嘴分水”技术,创造性采用“无坝引水”方式,实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奇迹。元代大运河开凿可谓“跨区域协作”的典型,会通河段落差大、水流急,朝廷征调各地工匠参与,采用女真人的“闸坝航运”技术,实现“南北漕运畅通,商货骈集”的景象。
四是整体性与综合性。天人合一思想塑造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整体性思维。区别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中医将人体视为缩微宇宙,以阴阳五行构建天人相应模型。《黄帝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一理念贯穿中医诊疗始终,并具象化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明确健康是外在环境与内在气血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局部病灶的孤立表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构建人体健康六经辨证治疗体系,提出因时制宜的诊疗原则,形成春季疏肝、夏季清热、秋季润燥、冬季温补的动态平衡健康管理模式。
五是创新性与突破性。中国古代科技亦不乏突破性创新,包括本土技术改良和外来文明吸收转化。郭守敬编纂《授时历》,引入“岁差”概念,精度与现代公历仅差26秒。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传统数学侧重解决田亩计算等实际问题,“勾股定理”以“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呈现,还未上升到普遍定理高度。徐光启、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时将西方“定义—公理—定理”逻辑体系与中国“实用算学”结合,推动“算术”向“代数”“几何”的转型,开启中国近代科学“理论先行”先河。
(摘编自张晓普《古代中国科技发展何以千年领先世界》)
材料二: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还仍然为云翳所遮蔽,没有被人们认识。
虽然从耶稣会士17世纪初来到北京以后,中国的科学就已经逐步融合在近代科学的整体之中,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问: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么,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人研究星象、气象,最初或许有玄虚成分,但主旨是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继而形成了独特
的物候体系和系统认知。
B.中医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和六经辨证的治疗体系,均体现了整体性思维,但在诊疗过程中缺乏对
局部病灶的针对性分析。
C.中国古代科技强调继承与实用,也不乏突破性创新,包括对西方文明吸收转化,传统数学就由侧
重实例向理论先行转型。
D.中国科学并非一直领先世界,而是长期停留在经验阶段,在理论方面存在弱点,没能在亚洲创造
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科技将经世致用的实用价值摆在首位,应需而生,应求而变,因而忽略发展工艺的审美
功效。
B.郭守敬编纂的《授时历》精度极高,为现代公历制定提供参考,说明中国文明对科技的贡献享誉
世界。
C.天人合一思想塑造的整体性思维,使中国产生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是近代科学主动选择的
归宿。
D.中国文明自古讲求兼容并蓄、合作共赢,在人类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今天,能为世界文明进步指明
方向。
3.下列教材中的内容,最适合作为材料一中某维度观点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中引述的“盖天说”主张天地是平行的,对宇宙结构的准确描述来自生
活经验。
B.《活板》中“有布衣毕异,又为活板”的记载,契合“继承性与连续性”维度中技术传承且精进
的特点。
C.《过秦论》中“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的描述,能佐证“本土性与多元性”维度中文明交融发展
的观点。
D.《阿房宫赋》中“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描绘,巧妙地呈现了天人合一
的思想。
4.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1954年出版第一卷即轰动世界。请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4分)
5.学界热议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科学传统曾如此发达的中国没有发展出可与西方分庭抗礼的近代科学,包含两个层面:中国科技因何在古代领先又为何在近代停滞。请结合材料谈谈“李约瑟难题”在百年变局的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意义。(6分)
(二)阅读I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骆驼
王松
戈壁滩上的高速公路很漂亮,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条蜿蜒的带子。顾莎凑到芳妈身边,问,要不要喝水?芳妈把目光从车窗外收回来,摇了摇头。云姨对前面开车的小秦说,车开得慢一点。芳妈说,没关系,我感觉很好。云姨说,是啊,现在有了高速公路,比过去便利多了。顾莎朝车窗外看着,说,这戈壁滩,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植被很好啊。
云姨笑笑说,过去可不是这样,芳妈应该还记得,那时是寸草不生啊。那时候,我们每人拿着一根1.2米长的木棍,在这戈壁滩上横着放一下,再竖着放一下,然后挖个1.2米见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