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名校联合体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890字。
湖南省名校联合体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屋顶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造型因素之一。至迟在商周时期,中国已经普遍采用坡屋顶形式,周以前多为草箿而成,所谓“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在商代遗留下来的甲骨文中,可以发现不少与建筑有关的文字大多采用了象征屋顶的宝盖头。在立面设计中,屋顶占整个建筑的比例相当大,以至人们习惯上称中国建筑为大屋顶。《周礼•考工记》中记载“葺屋三分,瓦屋四分”,意思是葺草的屋顶高度为建筑进深的三分之一,铺瓦的屋顶高度应为建筑进深的四分之一。.说明人们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在设计中已经摸索出了屋顶与建筑整体比例的关系。
屋顶曲线是中国传统屋顶的特质,也是造型设计的核心。唐宋时期建筑屋顶已经普遍采用曲线造型,即屋面沿进深方向的剖切线是一个凹曲线,古称反宇。唐宋时期确定屋顶曲线的方法被称作“举折”,“举”是指由檐檩至脊檩的总高度,“折”是指用折线确定由檐檩至脊檩间的各檩高度的方法。不同的举高选择使屋顶产生不同的比例和风格。明清时期改变了宋代制定屋顶坡度的举折制度,采用新的称为举架的计算方法,使屋顶的造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具体做法是从下至上依照下缓上峻的原则,以两檩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之比为量度,制定出五举、六举、六五举、七举……直至九五举各种坡度级次,以此适应不同体量、不同跨度和不同等级的建筑需要。
至迟在辽宋时期,在庑殿式建筑中产生了一种称为“推山”的做法。庑殿建筑,又称四阿殿、四注殿或五脊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形式,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其屋面仅有四坡,正脊两端各有两条垂脊,形成五条脊线,故而得名。推山法则,是处理庑殿顶脊部弧度的一种营造方法。将庑殿顶建筑的两山屋面向外推移,具体做法是把四条垂脊从正面向山面①一步步推出,使正脊加长,两山屋面变陡。推山以后,四条垂脊由原本的45度斜直线,变为一条向外侧弯曲柔和的曲线。在空间上,这条斜脊实际上是条双曲线,人们从任何方向包括四十五度方向看过去,它都是一条曲线,使庑殿屋顶的造型趋于完美。
房面除在进深方向呈一凹曲面外,沿面阔方向也有相应的凹曲,称为屋面的生起。其做法是在各檩尽端加设生头木,从而做成内低外高的弧线。比较辽代奉国寺大殿与唐代佛光寺大殿,由于前者生头木比后者要长得多,因而形成的曲面更为柔和。屋面生起的另一种做法是调整各檩下短柱的高度,使各檩本身自然形成内低外高的弧线,实例如隆兴寺摩尼殿。由于屋面有生起、屋顶的正脊也随之形成中低边高的曲线,这一现象在明清南方建筑中表现得还很突出。与此同时,屋角的起翘至唐宋已普遍成为一种强化造型的手段。屋角起翘指建筑物四个转角处的屋檐被特意抬高并向外舒展。需要说明的是,屋角起翘的显著变化与结构的演化有着一种内在联系,在结构与构造的变化过程中,由于受力的需要,转角四十五度的椽子逐渐发展为角梁,从而造成角梁上皮与椽子上皮的高度增大,但为满足构造上铺设望板的需要,又须将角梁与椽子的上皮取齐,如此遂为屋角起翘提供了内在的结构依据。到了五代以后,由于斗拱尺度明显缩小,外跳距离随之缩短,椽子与角梁的作用因而加大,特别是角梁的断面加大,遂使建筑屋角起翘的强化成为可能。明清时期的南方建筑加大了翼角起翘的幅度,以至成为地域风格的一种重要特征。
不难看出,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独具风韵,它那弯曲的屋面,向外探伸和向上起翘的屋角,使十分庞大高耸的屋顶显得格外生动而轻巧。据说,这种屋顶由于在靠近屋脊处高耸陡峻,靠近屋檐处比较平缓,可以把落在屋面上的雨水急速地抛到远处,从而保护木柱不受雨淋而糟朽,同时又可以因“反宇向阳”而减少屋檐对室内采光的遮挡。除了屋面是凹曲面外,中国古典建筑的屋檐、屋角和很多建筑的正脊也都是弯曲的,它们彼此相形相映,有机地构成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造型。倘若建筑家对古典建筑的屋顶特征烂熟于胸,应能设计出美观的屋顶。
需要补充的是,建筑屋顶的瓦面铺装也是设计上不可忽视的环节:在做法上有纯用板瓦和筒、板瓦合用两种,后者的规格高于前者;按质料分有布瓦(青瓦)和琉璃瓦两种,琉璃瓦多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等皇家建筑。至迟自唐代,中国建筑已大量使用琉璃瓦,有黄、绿、蓝等色。敦煌莫高窟初唐壁画显示,建筑物屋顶覆以青瓦,而屋脊、鸱尾都用绿色的琉璃瓦,屋顶轮廓鲜明。这种做法称为“剪边”,与暖色的木构殿身及浅色的石构基台相配。宋至明清,建筑的屋面开始大规模使用琉璃瓦,使建筑的外观变得光彩华丽。除色彩之外,在屋顶的正脊、垂脊上大量使用龙、凤、鱼、走兽等装饰构件,民间及地方乡土建筑中还大量使用花卉植物、人物故事等题材。房屋翼角戗脊的端部是视觉的焦点,安置以形象各异的仙人走兽既可给平滑的曲线作结,又丰富了各脊的轮廓线,强调了动势,同时也增加了整个屋顶的装饰效果,提高了屋顶的艺术表现力、体现了建筑构造系统的完备和审美思想的成熟。
(摘编自刘托《中国建筑艺术学》,有改动)
【注】①山面:指的是坡屋顶建筑中,位于屋顶两侧、垂直于屋脊(屋顶最高处的水平线)的墙面。它因形似“山”的轮廓而得名。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骨文中与建筑相关的文字大多采用象征屋顶的宝盖头,这一特征表明坡屋顶在商周时期已成为中国建筑的基本形制。
B.唐宋时期的“举折”与明清时期的“举架”之法虽然计算方法有所不同,但都服务于屋顶曲线的造型需要,展现技术传承。
C.古代建筑的屋角起翘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追求优美的视觉效果,这种独特的造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建筑物的视觉表现力。
D.文章首先追溯早期建筑屋顶的造型特点,接着详析屋顶曲线的造型特征及技法,最后补充瓦面铺装及装饰构件的设计特色。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中列举“五举”“七举”等坡度级次,意在说明举架法对屋顶比例的精确控制。
B.推山法则是处理庑殿顶脊部弧度的一种营造方法,有助于优化其屋顶造型。
C.末段补充瓦面铺装等内容,体现介绍事物时由核心特征到局部细节的合理顺序。
D.“剪边”做法组合使用青瓦与琉璃瓦,是明清时期为追求建筑华丽效果的首创。
3.根据材料第三段的内容,下列选项中的图形正确的一项是(3分)( )
4.科普作品文体特征可以简单地表述成:科普=科学+普及,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科普文的科学性和普及性。(4分)
5.与本文类似,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也介绍了古建筑屋顶的特征,二者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产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琴 和 箫
孙 犁
①我同她们的父亲虽然是同乡,但是在抗战刚开始,家乡正在混乱的时候才搅熟了。在那些时候,女人总是把一个孩子交到我的怀里,从床头上拉出一支黑色的竹箫来吹。我的朋友望着他那双膝间的胡琴筒,女人却凝视着丈夫的脸,但我详细观察了,总觉得在她的心里和那个男人的心里,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在交流。②不久,他就参加了那风起云涌一样的游击队。她就同丈夫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