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00字。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浙江省富阳市新登中学 洪申健
一、教材分析
《巴尔扎克葬词》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说理性散文。说理性散文往往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单元教学目标是品味这些散文的情趣和理趣,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
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既是一篇文艺性很强的散文体演说稿,也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面对巴尔扎克的死亡,演说者没有用低沉的语调,也没有用哀伤的言辞,去述说死者的生平和病逝,而是用高亢的语调、诗化和哲理性的语言,评述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死者的无尽悼念之情,言之切切,令人感动。这篇演说稿不同于一般葬词的是,它不仅评说死者,而且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评论巴尔扎克的同时,也带上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观。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演说稿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眼泪,不是哀伤,而是悲壮、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体会其中的情和理。难点是文中有不少句子意蕴丰富,需要联系语境,仔细揣摩品读。
二、教学目标
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中外实用文章和诗歌散文,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二阶段,学习中外文学作品,继续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三阶段,学习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社科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价论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两位文学大师的生平和成就。
2、理清文章思路,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富含意蕴的语言和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文本研习,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意蕴深广的语言和情理交融的写法。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在高一第一学期,我们曾经学过恩格斯写给马克思的悼词。在那篇文章中,恩格斯满怀深情地从理论贡献和实践功绩两大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并表达了自己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篇悼词,是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写给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巴尔扎克的一篇悼词。1850年8月17日夜里十点半,巴尔扎克在家中病逝,终年51岁。巴尔扎克的逝世,使整个法国陷入悲痛之中。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万分。他是一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人类的生与死、善与恶,世间的美与丑、真与假,无不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引发他丰富的联想。他痛悼一代伟人巴尔扎克的永不复生,为巴尔扎克在并不长寿的生命中的巨大创造而骄傲,同时他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死后的荣辱等问题。8月20日,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在太阳西沉的时候,面对前来送葬的法国公众,发表这篇著名的演说。
2、文学常识:
(1)巴尔扎克和雨果是欧洲现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