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960字。
四川省巴中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不是例外。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斜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东西落差如此显著的三级梯阶,南北跨度又达三十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
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在中华大地上已陆续发现了人类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说明了中国这片大陆应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在人类进入文化初期,中华大地上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已有早期人类在活动,并留下了石器。很难想象在这种原始时代,分居在四面八方的人是同一来源,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长期分隔在各地的人群必须各自发展他们的文化以适应如此不同的自然环境。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
即使以上的论断还不够有说服力,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的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六千年,中华大地上已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
新石器时代中原两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个在生态条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区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之间的三千年中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
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例如,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曾一度向西渗入黄河上游的文化区,但当其接触到了比它优秀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前加上各个地方的名称表示它们依然是从当地原有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
中国最早的文字史料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商代的甲骨文,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还记载一些上古的文件和传说。早年的史书中,把上古史编成三皇五帝的历史系统。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使我们对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的历史能有较可靠的知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掘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夏代历史已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得以落实。商代历史有甲骨文为据,周代历史有钟鼎文为据,相应的后世的文字记载都可得而考。夏商周三代正是汉族前身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
河南夏代“阳城”遗址所发现的文物显示了它是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发展到了铜器时代。从黄河中下游遗留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地区都早已发展了农业生产,这和夏禹治水的传说(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可以联系起来,表明了这地区早期居民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兴起的。所以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而开始的。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亲相近,源自中华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的众多证据,更加有力地肯定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
B.河南龙山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都在族团文化交流中吸收了优秀文化,保留了原有的个性。
C.随着考古队对夏王朝初“阳城”遗址的发现和挖掘,传说中的夏代历史也渐渐得到证实。
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结构等方面的学术新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中国独特的地理空间结构和多样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慢慢形成的。
B.黄河、长江流域中的各文化团体由于分散聚居在各地区,所以只能创造具有自己本土特色的文化。
C.以《尚书》为代表的相关文字史料,已有一部分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为中华民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知识基础。
D.中华文明具有强大吸纳力的主要原因是各民族追求团结统一,以及各民族在文化、经济、情感上相互学习借鉴和相互依存。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支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一个论据是( )
A.湖南安化县出土的虎食人卣与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都有着相近的题材和文化内涵。
B.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中的孔庙、国子监等辽代建筑保持着与中原一样的“坐北朝南”特质。
C.新疆洛浦县山普拉墓地出土的一件毛织壁挂,上面的人首马身图案其实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马人”。
D.云南古村遗址中厚达数米的螺壳与莱阳贝丘遗址中的大量海蛎壳都体现了古代先民相似的生活方式。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中国相互作用圈”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文化系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态,也有着独特的起源和特色。
B.各文化系统之间交流形成的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
C.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系统是华夏文化形成和开始的主要文化支撑。
D.中华民族各文化系统相互影响,逐渐形成相互作用圈,后走向一体。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它们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时的内容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什么差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岚起处有茶香
朱以撒
①多雨的暮春,总可以看到岚起寨的四围袅袅升起游移的岚气,和大片碧绿的茶园融为一体。岚气是变动不居的,只有在岚气散去时,茶园才得以清晰地呈现。寨子被群山环抱着,在它的西南,有一道瀑布,从黝黑的巨大岩石上奔流而下,碎玉般晶莹迸溅。通向山岭高处的路径似乎都不曾开发,便给了小动物们更多穿行的空间。有登山癖好的人来此,也只能囿于一隅,静观四围之景象,不行路时也是可以生出许多念头的,尤其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