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高中2025届高三省级联测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690字。
河北省部分高中2025届高三省级联测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载体,是一种景观形态和城市形态,更是一种秩序形态和文化形态。其延续了中国建筑布局的传统,讲述着中国历史发展的秩序。北京中轴线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在7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变幻中不断演进发展,时至今日形成了全长7.8公里的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存续了中国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这一“世界之最”有着多元的要素与复杂的层次,由万宁桥、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等15处遗产点构成,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分布其中。在这种独特、丰富的景观形态中,历史古迹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胡同民居与文艺园区相互衬托,浓缩的历史、宏大的规模、深厚的底蕴、均衡的格局、多样的景观,呈现出古典美、秩序美、交融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叹道,“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历史性继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提供了古都保护与城市更新、文脉传承与文明创造相融合的中国案例。一方面,北京中轴线秉承“中”“和”的哲学理念,遵循“象天法地”“山环水抱”的原则,依照“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范式,以秩序的方式、审美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北京中轴线的空间承载着多元功能,深度融入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发挥着独特的历史教育、审美教育等功能。比如,始建于元代的万宁桥至今保留着最初的交通功能,在连通道路的同时也连通着古与今、传统与现代;先农坛中曾经作为古代皇帝“一亩三分地”的籍田恢复原貌,可供游客下田体验春种秋收的快乐……发挥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有助于更好地保护遗产,让其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历时12载的申遗之路,让北京中轴线迎来又一次新生。在腾退整治、修缮利用、考古发掘、古迹展示、环境保护、创新利用的过程中,中轴线欣然生长,更加广泛深入地融入人们的生活。2012年,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正式启动。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公布,明确中轴线及其延长线起止。2021年,“数字中轴”项目启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中轴线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水平。2022年,专为保护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和规范机制。2023年,国家文物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提交申报文本,《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支持引导机制(试行)》等相继印发实施。政策的牵引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也为北京中轴线焕发新活力提供了崭新契机。
(摘编自杨彬彬《悠悠中轴线 灼灼新华彩》)
材料二:
一城荣华,一“线”繁茂。北京中轴线从北端钟鼓楼,至南端永定门,山水城林,颜色繁复而沧桑,这样的城市中轴线也是“历史纵贯线”。当经历过历史风云考验的北京中轴线以世界遗产之名交给我们这代人的时候,我们如何以更大的决心和智慧使之发出更璀璨的光?科技助力,是不变的主题。
应该看到,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项目,本身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基因的典型案例。以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为例,天坛圜丘坛的设计利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中轴线历史悠久,不断发展,时至今日成为世界最长的城市轴线,它存续的建筑群由多处遗产点构成,建筑类型丰富多样。
B.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于2012年正式启动,历经12年的持续努力,北京中轴线最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成果凝聚着众多人员的心血。
C.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价值深度融入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民众的日常生活也在时刻发挥保护遗产、传承遗产的作用。
D.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天坛圜丘坛的设计蕴含着古人的科技智慧,它利用了声学原理,使得人在特定位置轻语,可听到回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中轴线秉承的哲学理念和原则,决定了它“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范式,这些都体现了其对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
B.申遗过程中,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法治保障相比,“数字中轴”等项目的技术支持更为重要。
C.故宫的建造者总结前人智慧,设计出精密的排水系统,使故宫从未在雨季遭水患,这说明创新和传承是并行不悖的。
D.科技智慧、创新能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的源头活水,只要有它们,就可以保证文化遗产永久传承。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综合运用了VR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等新技术,高精度立体还原了莫高窟第285窟,游客可以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
B.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中,工作人员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青铜器模型,并在模型上涂上硅胶材料形成保护套,套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外面再用石膏固定,减少了运输和展出时对文物的损坏。
C.智能监测系统被应用于秦始皇陵,它能够实时监测湿度、温度、微小震动等各种环境因素,及时发现可能对兵马俑造成损害的潜在威胁,帮助人们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D.苏州园林中的回廊、曲径、门洞、漏窗等元素,看似复杂无序,在拓扑学的视角下,则形成了一种有序的连接和转换关系,这为我们的欣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4.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展开行文,两则材料论述的重心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对我们今后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有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父子子(节选)【注】
梁晓声
这一年,已经是1940年了——高坤十岁了。
小舅世杰比以前忙了,早出晚归的,据他说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世杰将装有萨克斯的盒子放到高坤的床上,一脸严肃地说:“这是一件很棒的乐器,现在归你了。”
他也一脸严肃地问:“是属于我了呢,还是由我替你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