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202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6850字。
上海市宝山区202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2025.04
1. 本试卷共23题。
2.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3.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古诗文(35分)
( 一)默写与运用 (13 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3.青林翠竹,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在迎接新疆小伙伴来上海研学交流的活动中,作为主持人的你将引用《<论语>十二章》中的“ , ?”两句作为开场白,表达对小伙伴到来的欢迎之意和喜悦之情。
(二)阅读下列作品,完成第5—9题(22分)
【甲】出师表(节选)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则攸之、祎、 允之任也。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乙】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臣①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③;欲流之远者,必浚⑥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④乎?人君当神器⑤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有删改)
【注释】①臣:指魏征,以直言敢谏著称。②根本:植物的根干。③浚:疏通。④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与下文“人君”指代的对象一致。⑤神器:帝位。
5.【甲】文的作者是 (人名)。“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乙】文标题中的“□”字也是与之相似的文体。 (2分)
6.“当”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以下常用解释:①面对,向;②相抵,相当;③将;④掌管,担当:⑤应该:⑥判罪。请为下列句子中的“当”字选出最合适的解释。(填写序号)(3分)
(1)当奖率三军( ) (2) 今当远离( ) (3)人君当神器之重()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5分)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8.两篇选文的作者都明确向君主提出了请求或建议: (6分)
(1)【甲】文作者向后主提出的请求是 ,提出的建议是 。
(2)【乙】文作者向太宗提出的建议可以用“□□□□”来概括。
9.联系上下文,分析两篇选文画线句中的加点部分对于劝谏君主所起到的作用。(6分)
二、现代文(35分)
( 一) 阅读下文, 完成第10—13 题(16分)
“思考未来”如何影响当下?
①“望梅止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可以更进一步:士兵们根据曹操的描述,构建了一个未来能够品尝梅子的生动画面。这种对未来情景的想象,极大地减轻了士兵们当下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帮助他们摆脱了口渴的困扰。这种通过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