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13 14:11:3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730字。

  辽宁省朝阳市高一年级期末联合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先民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创造出辉煌的文化,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北京中轴线是其中的出色代表,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北京中轴线宏大华丽的规划布局中,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智慧。
  《中庸》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表达的是不偏不倚,“和”追求的是和谐有序。北京中轴线统领古都老城的规划格局,承载着中华文明“致中和”的精神追求。从选址看,中轴线坚持择中而居的原则,雄踞京城正中的位置,犹如一条城市脊梁,承担起都城的躯干,展示大国首都的雄伟气魄和泱泱风范。从布局看,中轴线两边建筑均保持着左右对称的布局,如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等,这些建筑物各得其所,极富中正平衡之美。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从来不是一个民族在孤鸣,而是各民族合唱,共同演奏出中华民族的恢宏乐章。从远古时期各文明的满天星斗,到封建时期的历次王朝更替,各民族之间不断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北京曾是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是多民族文化汇聚之地。传承至今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作品。北京中轴线最早诞生于元代,历经元、明、清三个多民族大一统王朝。无论是汉族,还是蒙古族、满族,都对中轴线的规划理念和格局尊崇有加、承接有序。北京中轴线不仅体现多民族文化元素,而且呈现华夏先民多样的精神信仰。例如,清代在景山绮望楼内供奉孔子牌位,尊崇儒家至圣;万春亭内则设有毗卢遮那佛,尊崇佛教如来;故宫钦安殿供奉玄武大帝,尊崇道教神灵;太庙是皇家祭祀列祖列宗之所,体现强烈的祖先崇拜。
  “天人合一”,最早见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历经多代发展,“天人合一”理念不断被赋予丰富意蕴,展现着中华先民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在区域选址上,北京中轴线体现了我国先人因应自然之势、巧借自然之力的智慧和理念。其背靠燕山山脉,借山势而为其坚实屏障,区域内多条自然和人工水道交相环绕,为都城提供水源和河障,是中华传统建筑理念中依山傍水、山水环抱的典型范例。这彰显了中华文明尊重自然的优良传统,是追求“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大积极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强调“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在中华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伟大进程中,北京中轴线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和智慧,彰显出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一价值不仅是先民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而且继续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和精神标识,为赓续中华文脉作出重要贡献。
  (摘编自《理解把握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价值》)
  材料二: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
  北京中轴线北段自钟鼓楼至地安门外大街南端。钟鼓楼宏伟高大的体量,与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北京中轴线见证了中华文明历史的发展,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B. 北京中轴线两边的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等建筑保持着左右对称的布局,具有一种中正平衡的美感。
  C. 天安门、外金水桥和天安门广场及周围建筑群位于北京中轴线 中段南部,是我国重要的礼仪活动空间。
  D. 从北京中轴线整体规划格局的延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理念对于我国的城市布局具有决定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将北京中轴线比作“城市脊梁”,形象地说明了北京中轴线对于北京城的重要意义。
  B. 材料一引用古代文献,阐明了北京中轴线的布局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增强了说服力。
  C. 材料二将钟鼓楼与传统的四合院建筑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中轴线北段商业繁华的特点。
  D. 材料二按北段一中段一南段的顺序介绍北京中轴线,便于读者从空间上了解北京中轴线。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背靠岳阳城,面对洞庭湖,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B. 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建筑以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为主,在内部细节装饰方面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十分独特。
  C. 扬州个园以“四季假山”出名,即人工塑造四季之景,游客徜徉园中即可遍历春夏秋冬,被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
  D. 颐和园石舫主体结构是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但在装修上采用了洋式处理,如内部铺设西洋地砖等,展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北京中轴线?请结合两则材料写一段介绍词,130字左右。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主要论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强调其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体现了“中和”理念和多元文化融合。材料二则详细介绍北京中轴线的地理布局与历史演变过程,展现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持久影响与发展,表达了中轴线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两则材料结合,完整呈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价值与文化魅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对于我国的城市布局具有决定作用”说法有误。材料二说的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理念对于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行散记
  雪松
  1
  人心也许就是这样一幅图景:千里戈壁,遥无人烟。我们幽灵一般的潜行惊动了什么——没有褪尽黑暗的碎石块,被荒寂收走灵魂的枯草、拴在火车尾部的异乡的太阳。
  这天地在什么时候开始,又会在什么时候结束呢?
  从拥挤到日渐稀疏的车厢里,我们停止了那属于庭院花露的闲聊——那种闲聊的气质来自中原。我们安静下来,不由自主,似乎受到逼迫。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