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550字。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2025.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他在寻找美的踪迹,他的书法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不仅是在大宇宙中,小事物也不可忽视。诗人华兹华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因此,美不在于表现内容与题材的大小,而是自然之物与内心所感的交融与移情。
美感的获得,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感情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矿石商人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欣赏自然之物时,要先把个人的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方向,再来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人称这个过程为“移人之情”或“移我情”。需要指明的是,这种“移情”是审美心理的积极因素和条件,不同于西方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等审美消极条件,理解这一区别,可以结合女诗人郭六方的《舟还长沙》来理解:
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和日常生活有了相当的距离,从远处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溶在一片自然美的形象里。
在主观心理条件之外,还需要客观之物方面的条件,即物的节奏与和谐的形象。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帘子使花叶与欣赏者产生物理空间上引起的心理距离,同时它的线条节奏能把帘子外的花叶纳入美的形象,增强了它的光辉闪灼,呈现出生命之美,就像一段欢愉生活嵌在素朴而具有优美旋律的歌词里一样。
节奏、旋律、和谐,离不开生命的表现,它们并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富有内涵、有表现、有深刻意义的具体形象。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诗人艾里略说:“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又说:“创造一种形式并不是仅仅发明一种格式、一种韵律或节奏,而且也是这种韵律或节奏的整个合式的内容的发掘。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并不仅是一种格式,而是一种恰是如此思想感情的方式。”这里就是美,“美”是“美感”所受的具体对象,通过美感来摄取。所以,专在心内搜寻是找不到美的踪迹的,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中找寻。
心的修养是为发现美作准备。捷克诗人里尔克在《柏列格的随笔》中写道:“诗并不像大家所想的,徒是情感,而是经验。”也就是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改造感情,使之发现美,即“移我情”;改变客观世界的对象,使之成为美的对象,即“移世界”。
“移我情”“移世界”是美的形象涌出的条件。“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这是心理距离构成审美的条件。“十二珠帘夕照红”,却是构成这幅美的形象的客观的积极因素。夕照、月明、灯光、帘幕、薄纱、轻雾,是构成美的出现的有力因素。因此,美是存在的,可以被感知到的。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努力的目标,是哲学探索和建立的对象。
(摘编自宗白华《美从何处寻》)
材料二:
什么是中华诗词之美? 中华诗词之美首先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字上,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美感。当然,这不是全部。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人、词人内心的感情和生命之境界,是中华诗词最具独特性的美感,
中国古典诗词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特色,作诗一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的书法兼具自然美和精神美,是自然之物与内心所感的交融和移情。
B.美感的获得需要主观心理和客观之物两方面的准备,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C. “隔帘花叶有辉光”,花叶与欣赏者产生物理空间上的心理距离必是审美消极条件。
D.心的修养为发现美作准备,“移我情”“移世界”才能发现美,感知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语言文字具有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有独一无二的文字和声音美感,也使中华诗词具有最独特性的美感。
B.钟嵘的《诗品》有言“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这句话可以阐释诗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作品在诞生后便具有了一种供读者发掘的功能,这种发掘有可能背离作者初衷,可视为读者的再创造。
D.阅读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往往是读者自身演变和改造的过程,叶嘉莹先生认为它能兴发感动,唤起富于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中“移人之情”这一概念的一项是(3分)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C.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D.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材料一中多处使用了引用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结合材料二,概括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不会灭亡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阿曹背观音去了
蔡崇达
母亲打来电话,问:“你记得阿曹吧? 阿曹走了。”
她说:“镇上的人很笃定,阿曹必定成佛了。”
“你说的,是东石镇那个阿曹?”我非常错愕,“那个驼背的、可怜的阿曹?”
“是啊!”母亲回答的声音,更透亮了,让我突然想起,在东石镇的每年夏日,总有从太平洋上刮来的、被晒得松松暖暖的风。
大约早上六点,阿曹便会从西边的码头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