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230字。
广东省广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礼俗与法律有何不同?孟德斯鸠《法意》上说:
盖法律者,有其立之,而民守之者也;礼俗者,无其立之,而民成之者也。礼俗起于同风,法律本于定制。
这是指出二者所由来之方式不同。其实这一不同,亦还为其本质有着分别:礼俗示人以理想所尚,人因而知所自勉,以企及于那样; 法律示人以事实确定那样,国家从而督行之,不得有所出入。虽二者之间有时不免相滥,然大较如是。最显明的,一些缺乏客观标准的要求,即难以订入法律;而凡有待于人之自勉者,都只能以风教礼俗出之。法律不责人以道德;以道德责人,乃属法律以外之事,然礼俗却正是期望人以道德;道德而通俗化,亦即成了礼俗。———明乎此,则基于情义的组织关系,如中国伦理者,其所以只可演为礼俗而不能成法律,便亦明白。
张东荪先生在《理性与民主》上说,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彼邦组织与秩序即著见于其法律。惟中国不然。中国自古所谓法律,不过是刑律; 凡所规定都必与刑罚有关。它却没有规定社会组织之功用,而只有防止人破坏已成秩序之功用。社会组织与秩序大部分存在于“礼”中,以习惯法行之,而不见于成文法。不过为什么,一则走向法律,一则走向礼俗,张先生却没有论到。我以为,推原其故,就决定于开初一步。西洋自始即重在团体与个人间的关系,而必然留意乎权力(团体的) 与权益(个人的),其分际关系似为硬性的,愈明确愈好,所以走向法律,只求事实确定,而理想生活自在其中。中国自始就重在家人父子间的关系,而映于心目者无非彼此之情与义,其分际关系似为软性的,愈救厚愈好,所以走向礼俗,明示其理想所尚,而组织秩序即从以奠定。
儒家之伦理名分,自是意在一些习俗观念之养成。在这些观念上,明示其人格理想;而同时一种组织秩序,亦即安排出来。因为不同的名分,正不外乎不同的职位,配合拢来,便构成一社会。孔子著《春秋》以道名分,实无异乎外国一部法典之厘定。为文化中心的是非取舍,价值判断,于此昭示; 给文化作骨干的社会结构,于此备具;真是重要极了。然而却不是法典,而是礼。它只从彼此相对关系上说话,只从应有之情与义上说话,而期望各人之自觉自勉。这好像铺出路轨,引向道德;同时,使礼乐揖让乃得有所施。于是道德在人,可能成了很自然的事情。除了社会上㣮名责实而外,不像法典有待一高高在上的强大权力为之督行。
不过像《春秋》所设想的那套秩序,却从未曾实现。此即我曾说过的:“孔子对当时封建秩序,作修正功夫,要使它理想化,结果是白费。”其所贻于后世者,只有那伦理秩序的大轮廓。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材料二:
礼法关系,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最难辨析清楚的关系。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无确论成说。实际上,按照近现代法律观念,传统中不少“礼”的范畴,都可以归入法之列,而传统中不少“法”的范畴,在现代未必会被视为法。而且,礼法关系本身在传统中也是流动的,大致可表述为三种情形:一是将礼与法相对应,如贾谊云:“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在这个意义上,礼为道德教条,法为禁止性规则。二是将礼与刑相对应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法律不责人以道德,而礼俗期望人以道德,这是两者的显著区别,也是中国伦理只可演为礼俗不能成法律的重要原因。
B. 与西洋不同,中国社会的组织与秩序,大部分不会出现在法律之中,因而中国社会更加重视家人父子之间的情义关系。
C.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在对“礼”与“法”的关系进行阐释时,对“法”的理解与当今不同,其内涵往往限制在“刑”上。
D. “礼法结合”这一立法模式构成了中华法系最具特色的一面,它的形成与传统法文化中礼法“混同”的特点密不可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儒家由传统的伦理名分安排出理想的秩序,这套秩序虽然未曾实现过,但对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秩序的影响仍十分深远。
B. 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关系尚无确论,由此可见,即使以现代法律观点来看,礼法关系也是很难辨析的。
C. 传统礼法关系的实质是礼刑关系,“失礼则入刑”,所以《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的人们宁愿“无讼”,也不愿打官司。
D. 孔子所著《春秋》定秩序,《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刑罚,两者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体系。
3. 下列对材料中引用论证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引用孟德斯鸠《法意》中的话语,用权威的观点直接回答了前面的问题,并为后文的讨论张本。
B. 材料一转述张东荪《理性与民主》一书中的看法,能够帮助读者迅速了解西洋法律与中国法律的区别。
C. 材料一中作者引用自己关于《春秋》所设想的那套秩序无法实现的论断,足以看出他对传统伦理文化的深刻思考。
D. 材料二引用贾谊、荀子、陈宠等人的话语时,往往先辨明“礼”“法”的概念内涵,再从两者关系入手展开分析。
4. 请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下面文字的空缺部分。(4分)
“礼法结合”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礼与法还是重要的① ,譬如,大熊猫基地被划为无人机禁飞区,对于违规游客,因方进行规劝,而对不听规劝致使大熊猫受到伤害的,警方立案处理。其次,礼与法依旧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如我们既广泛宣传诚信美德,营造遵信守诺的社会风气,也对那些 ② 失信且造成严重损害者,依法惩处。同时,“礼法结合”的观念走出国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就曾在断案时引用《礼记》中“礼,其政之本欤”来阐释婚姻之于国家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这就是 ③ 的生动体现。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礼与法也在不断变化,现代社会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传统礼与法的 ④ 已发生改变,即使“王子犯法”,也必“与庶民同罪”。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传统中礼与法的关系,二者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奥运消息 龙仁青
次洛有一架望远镜。这架望远镜,说起来还有点来历。
随着冬日的临近,天气一天天变得寒冷起来。这天早上,土灶里的火刚刚着起来,阿爸就起身了,他看着蜷缩在一件大皮袄里的儿子,一把把皮袄掀开,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阿爸阿妈都起来了,你怎么还睡呀!”次洛立刻打了个冷战,气得眼泪都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