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辞退”到“清退”

作者:浙江省诸暨中学 陈卫国  时间:2007/3/29 7:14:2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辞退”和“清退”是我们在阅读中经常遭遇的两个词。比较两词,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某些共同点,而两者之间的差异也颇值得我们玩索。
  从出现的时间看,“辞退”显然比“清退”早得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其招商章程中有这样一条:“若其人不称职,或不守分,任由总理辞退,仍请原人另派,以昭平允而免误公。”这大概是“辞退”一词在官方文字中的第一次亮相。相比之下,“清退”一词登陆现代汉语大家族,则是相当晚近的事。最直接的依据是《现代汉语词典》至今仍未收入该词,以至于人们虽然一面在使用它,一面却又无法准确定位它的意义。
  “辞退”一词的语义是明确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一是“解雇”,二是“辞谢,不接受”。无论取哪一个义项都让人觉得它与言辞密不可分。譬如从“解雇”这一义项看,作为雇佣方,你解雇我,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你得拿言辞来说服我。因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会有专门的“辞退规定”,而辞退一名员工会有“辞退信”、“辞退通知书”,辞退后还得支付“辞退补偿金”。“辞退”是理性的,在情感上是温暖的,至少在词面上,它不给人疾言厉色的感觉。当然,任何词语都可能有潜台词,有它在修辞上的特殊意义。如《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说:“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听这话,相信我们是怎么也感觉不到周朴园的温情的。
  那么“清退”又该如何理解?从目前人们对它的使用看,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指对费用的清退,如清退教育乱收费、清退强制保险金、清退发票保证金;一指对人员的清退,如清退无证摊贩、清退作弊学生、清退临时员工。如此看来,“清退”一词当作“清理退回”解。这样就发生了问题,尤其是第二种情况,问题简直大得很。因为我们看到,在表意上,它是对“辞退”一词的延伸使用,程度上又比“辞退”重——全面清理,一个不留,“斩草除根”;在情感上,它更表露出将人物化的倾向——将对象斩截的、全盘的否定,不留情面。
  2006年3月28日《北京青年报》有一则报道,大意是说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快清退中小学代课人员工作,采取系列措施把中国目前余下的四十多万中小学代课教师全部清退。该报道因使用“清退”一词而引发了人们的广泛争论。同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一位读者来信说:“‘清退’就意味着否定,否定代课教师的贡献,否定代课教师爬过的山路,否定代课教师趟过的河流。”确实,我们能够从“清退”这个词语中嗅到言语暴力的气息,它代表的是官方的权力语码,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官方话语系统冷漠的内质。
  看来,从“辞退”到“清退”,词语表情达意的不同并非一字之差那样简单。望君慎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