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晨读晚练4
晨读
一、默写过关
(一)背诵《谏太宗十思疏》
(二)情境型默写
(1)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 )”。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 ),( )”,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4)《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 ),( )”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 ),( )”,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 ),( )。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 )。
(8)《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指出,想到自己的地位高而险,就要加强自我修养的句子是:( )。
(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 ( ),( )”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 )。”
(10)《谏太宗十思疏》起笔不凡,作者运用排喻的手法,用“ ( ),( ),( )”两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
(1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排比句阐明知人善任、简能择善效果的语句是:“ ( ),( ), ( ),( )。”
(1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 ( ),( )”,是不可能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的。
(1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一句向帝王表达了和诸葛亮《出师表》中“远小人”、辨善恶一样的谆谆告诫。
(1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 ),( )。
(1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 ( ),( ),(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16)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诫君王不能不在乎百姓产生的很小的怨恨,并且以“舟”作比应当警惕的句子是:( ),( );( ),( )。
(1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是:( ),( )。
(18)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 )”;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要赏罚得当。
(三)开放型默写
1.古代的文人墨客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咏愁叹怨之情。他们或以实物喻愁,或借愁绪凭空发愁。请写出包含“愁”字的古诗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窗户”是中国古代诗歌当中较为常见的意象,经常用来表达忧愁苦闷,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衣服因为原料质地,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声”来表现妇人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征人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识记常见的成语
1、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2、不三不四——不正派;不像样子。【正例】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3、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错例〗他是个计算机专家,又会两种外国语,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人要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4、不落窠臼——比喻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正例】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不落窠臼,值得一看。
5、不吝赐教——敬辞,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
6、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很镇静。〖错例〗他的自制能力好,不管环境多嘈杂,都能不动声色地埋头读书,所以成绩很好。
7、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错例〗规模相当大的百货商场人来人往,挤得不可开交。
8、不可收拾——原意是没法归类整顿,后形容事物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错例〗他出了一部描写农民现状的小说《空槐》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褒贬误用)
9、不可终日——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10、不能自已——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错例〗课堂上我一时不能自已,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结果被老师提到办公室狠批了一顿。
11、不遗余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正例】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可是不遗余力,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12、不足为训——训,准则。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错例〗这次错误虽然不很严重,但如果认为它不足为训,不引以为戒,以后就会吃大亏的。【正例】这家工厂虽然也取得了某些经济效益,但他们的有些做法,却不足为训。〖错例〗事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致酿成了“8.19”大火。
13、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谦虚说法。
14、不修边幅——边幅:本指布帛的边缘,借以比喻人的仪表、衣着、生活作风。原来形容不拘小节。后来形容不注意衣衫、容貌的整洁。
14、不名一文——亦作“不名一钱”。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错例〗胡长青大提权钱交易,贪婪腐败,最后受到法律的严惩,他的人格真可说是不名一文。(用“不值一钱”为好)
三、识记常见的文言文实词
1、兵
(1)纸上谈兵: 兵:用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贬义词。
(2)草木皆兵: 兵:士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3)厉兵秣马:厉:通“砺”,磨; 兵:兵器 ;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4)按兵不动: 兵:士兵,军队;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2、病
(1)同病相怜:病:疾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四、识记易混淆的古代文化常识
1、封禅
封:天子登泰山筑圆坛祭天。禅:天子登泰山脚下梁父山筑方坛祭地。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其中汉武帝五次封禅。
2、朝觐、朝聘、奉朝请
朝:诸侯春天拜见天子。觐:诸侯秋天拜见天子。朝聘: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比年(每年)一小聘,使大夫;三年一大聘,使卿;五年一朝,则君自行。奉朝请:东汉设置,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奉朝请者,即有以加朝会的资格。隋罢奉朝请,另设朝散大夫、朝散郎,作为文散官的官号。
五、文言文短篇断句翻译
祖逖闻鸡起舞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六、素材积累
沈忠芳
主要事迹
沈忠芳,1992年1月任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1993年1月任B610总指挥,1996年10月任B611总指挥。他长期从事飞行器系统设计研究工作,先后完成车载红缨五号超低空防空武器系统试验样车、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B6系列武器系统等研发、指挥工作,为国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曾目睹日军轰炸家园,于是报考飞机设计专业,渴望保卫祖国;毕业后,他投身导弹研制,从此隐姓埋名60余载。他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
颁奖词
从无到有,从近到远,从长缨在手,到红旗如画。这一代人,从没有在乎过自己的得与失,这一代人,一辈子都在磨砺国家的剑与盾。今天,后辈们终于能听到你们的传奇,隐秘而伟大,平静而神圣。
七、金题引路
考点4:病句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71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空间站发射成功。为什么4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仍然要建设属于自己的空间站?这首先体现出我国独立自主、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发展之路。据专家介绍,梦天舱有一项“独门绝技”,就是可以将微小飞行器送入太空,通俗点说就是可以在空间站上发卫星。类似创新技术的应用,体现了中国航天人不依附他人、不断超越的精神品格。
青春活力是航天团队的重要特征,长征五号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因“北京明白”走红的北京调度岗位更是一支90后团队。正是因为有一代代航天事业的新生力量挑大梁、担重任,中国航天事业才能永远风华正茂。
中国航天事业一路走来,少不了爬坡过坎之难、闯关夺隘之艰,正是破解一个个难题、一次次困难的进程,推动实现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回顾空间站的整个建设过程,可谓筚路蓝缕。中国航天人沉着应对各项技术挑战,面对复杂艰巨任务毫不畏惧,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试题解析】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破解”能搭配“难题”,不能搭配“进程”,应在“一次次困难”前增加动词“克服”;二是成分残缺,“推动实现”没有宾语,可在“航天强国”后加宾语“的跨越”。
【试题解答】中国航天事业一路走来,少不了爬坡过坎之难、闯关夺隘之艰,正是破解一个个难题、克服一次次困难的进程,推动实现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跨越。
晚练
八、语言文字的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是一幅中原画家所创作的与西藏历史相关的画作,这种题材的作品出自中原画家之手,尤其是出自中原正统流派的具有宫廷风格的画家笔下,简直是凤毛麟角。要知道,直到元代设置宣政院,西藏这一地区才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历史上,李唐帝国与吐蕃曾处于矛盾斗争的外交关系中。双方争夺的区域包括青海、陕西、河西走廊等,频繁的战争使得双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太宗朝至玄宗朝前期,唐对吐蕃保持了比较强大的军事压力,在战争中也多有胜绩。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盛唐一蹶不振,吐蕃一度占据了对唐战争的优势。安史之乱后期,吐蕃曾攻入唐都长安。然而,吐蕃文明明显发展水平落后于唐王朝,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繁盛、国力昌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有极强的对吐蕃的吸引。
《步辇图》所反映的历史,正是两政权之间的和平交往,其背后的历史典故是“文成公主入藏”。
唐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禄东赞来到长安求亲。和亲当然是个好事儿,可总不能周边政权一来求亲,大唐就下嫁个公主过去,大唐公主唾手可得,实在有失大唐威严。然而,来求亲的周边政权又那么多,这可让“天可汗”犯了难。为了以示公平,唐太宗和臣僚们决定,来求亲的列国使臣必须参加统一考试,优胜方才能与大唐和亲。
这一次考试中,吐蕃大相禄东赞胜出。( )。后来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唐先进的文明和技术,对吐蕃更好地融入东亚文明圈有巨大的帮助。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吐蕃文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唐王朝,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繁盛、国力昌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有极强的对吐蕃的吸引力。
B.吐蕃文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唐王朝,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繁盛、国力昌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对吐蕃有极强的吸引力。
C.吐蕃文明明显发展水平落后于唐王朝,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繁盛、国力昌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对吐蕃有极强的吸引。
D.吐蕃文明明显发展水平落后于唐王朝,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繁盛、国力昌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有极强的对吐蕃的吸引力。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天可汗”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陆游的诗中有“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样的爱国诗句。
B.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东接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简称“豫”。
C.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齐名,被称为“颜柳”。
D.“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文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让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开启了唐蕃文明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B.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唐蕃文明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被开启
C.文成公主被唐太宗嫁到吐蕃,唐蕃文明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被开启
D.为了促进与吐蕃的文明交往,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
九、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乙)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丙)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写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征A与B吾C共D安E天F下G常H恐I骄J奢K生L于M富N贵O祸P乱Q生R于S所T忽U故V知W守X成Y之Z难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翻译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纵情以傲物 善假于物
B.貌恭而不心服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C.承天景命 至若春和景明
D.能克终者盖寡 战无不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结论。
B.乙文中唐太宗说对于守成之难,现在应当慎之又慎,房玄龄听了之后拜服,改变了自己“创业难”的观点。
C.丙文中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D.三篇短文围绕治理国家阐述了主张,甲文作为奏疏,言辞诚恳急切;乙文和丙文利用对话,塑造了进谏和纳谏的典型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2)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5.丙文中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之后说自己“过失堪惊”,“过失”指什么?
十、热点话题优秀作文欣赏
(话题:红色精神)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从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南昌,到燃起星星之火的井冈山;从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到艰难跋涉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重温那个年代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内心总会被一种力量震撼;感受革命英雄牢不可破的信念和坚不可摧的意志,总能让人热血澎湃。历经岁月沉淀,那个红色的时代、那面血染的旗帜,永远熠熠生辉。回望百年党史,会愈加强烈地感受到,正是那些红色的故事和红色的精神,才让中国青年的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火不熄。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是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请阅读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当代青年传承红色精神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赓续精神血脉 凝聚时代力量
小岗破冰、深圳试水、海南弄潮、浦东逐浪、雄安扬波,中国前进的巨轮一往无前地穿越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参与者,我们有责任去思考如何推动时代,使其进一步发展。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传统精神中找寻方向和动力,唯有如此,方能赓续精神血脉,凝聚时代力量。
精神的种子里,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基因,更标定我们“走向何方”的路标。包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在内的红色精神都包含着敢为人先、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底色,这些精神历久弥新,能够激发新时代的我们不断赢得进步。
发扬红色精神中敢为人先的豪迈气概,勇于开拓时代发展的新局面。回望一百年前,莽莽神州,疮痍弥目,谁救中国?在雪夜里率先觉醒,在黑暗中擎起明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义无反顾站了出来。李大钊同志呐喊:“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毛泽东同志誓言:“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他们的呐喊与誓言唤醒了沉睡的民族和有识之士。今天,心怀志气和勇气的改革先锋们也走在了时代潮头。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敢为人先的背后是不懈奋斗的步履从未停歇,我们看到科技工作者不分白天黑夜在田间地头传道授业,看到下乡干部口若悬河推销特色农产品,看到为恢复绿水青山的跋涉者们再造金山银山。都说时代进步快,可时代哪有脚?都是这些敢为人先、不懈努力的前行者用奋斗在丈量。
传承红色精神中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激发新时代建设者的无私忘我。为了保卫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志愿军将士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做人梯,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为了摘掉“贫油国”的帽子,铁人王进喜在石油大会战中发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钢铁誓言……是他们,捍卫了国家民族的独立;是他们,开创了祖国建设的新局面,而他们身上无畏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我们看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无数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奋战在抗疫一线,近400名党员、干部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献出宝贵生命;在脱贫攻坚斗争中,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谁说历史无言?英雄的事迹就是历史最好的叙述。谁说时间有界?精神的力量总是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
万里长江、九曲黄河,有源故其流不竭;千里奔涌、万壑归流,有积故其力无穷。时间回溯五千年,九州天下,民族初立,文明得以流传;回望百年前,风雨如晦,红船破浪,信仰无比坚定。时代发展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中,唯有坚定理想信念,秉承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开创前无古人的事业,胸怀家国豪情,无畏牺牲,风雨中执着前行,才能无愧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
赓续精神血脉,凝聚时代力量,需要吾辈携手!
参考答案
(二)情境型默写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6)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7)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8)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9)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10)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11)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1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13)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14)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1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16)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17)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8)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开放型默写
1.示例一: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示例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示例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3.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五、文言文短篇断句翻译
祖逖闻鸡起舞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八、语言文字的运用
1.【答案】B
【解析】划横线句“吐蕃文明明显发展水平落后于唐王朝”,语序不当,应改为“吐蕃文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唐王朝”,排除CD;“大唐文明有极强的对吐蕃的吸引力”语序不当,应改为“大唐文明对吐蕃有极强的吸引力”,排除ACD。
2.【答案】C
【解析】A.“位卑未敢忘忧国”,引号作用是直接引用。和例句不同。B.“豫”,引号作用表特殊含义。和例句不同。C.“颜柳”,引号作用表特定称谓。和例句相同。D.“五四运动”,引号作用表特殊含义。和例句不同。
3.【答案】A
【解析】在考试中吐蕃取胜,后文是文成公主入藏,所以括号中的内容说的应是唐太宗决定让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与后文的“后来文成公主入藏”不衔接,排除B;“为了促进与吐蕃的文明交往,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的表述与前面的内容“来求亲的列国使臣必须参加统一考试,优胜方才能与大唐和亲”不符,排除D;比较A、C两项可知,A项的表述更更符合表达习惯。排除C。
九、文言文阅读
1.【答案】GOU
【解析】句意: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安”的宾语为“天下”,所以应在“下”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恐”的宾语为“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并且“骄奢生于富贵”和“祸乱生于所忽”句子结构一致,所以应分别在“贵”“忽”后面断开,即在O、U处分别断开。故GOU三处断。
2.【答案】B
【解析】A.“物”,指人。/外物。句意: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善于凭借外物。B.“而”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句意: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C.“景”,重大。/日光。句意: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D.“克”,能够。/攻克。句意: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攻战没有不取胜的。
3.【答案】B
【解析】B.“房玄龄听了之后拜服,改变了自己‘创业难’的观点”错误。由原文“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可知,房玄龄听了唐太宗的话之后拜服,但是并没有说改变自己“创业难”的观点。
4.【答案】(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2)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
【解析】(1)“虽”,即使;“董”,督责;“振”,通“震”,震慑;“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2)“莫不得之于艰难”,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失之于安逸”,于安逸中失去天下。
5.【答案】对待谏言的态度发生变化,由劝导提意见,到喜欢听取意见,再到勉强听取意见,并且这种变化自己并没有察觉。
【解析】由原文“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可知,魏征说:“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已很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白'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话的。”所以,“过失”指的是对待谏言的态度发生变化,由劝导提意见,到喜欢听取意见,再到勉强听取意见,并且这种变化自己并没有察觉。
参考译文:
(甲)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吴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乙)
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一江一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
(丙)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征说:“近来我所作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征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中相通,民心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太宗说:“远方处族来归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为什么反而更大呢?”魏征说:“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奢自满的情绪。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始终赶不上贞观初年,太宗又说:“所作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魏征说:“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已很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白'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话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