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诗词复习备考:2023年新高考Ι古诗简评及教学建议

作者:佚名  时间:2023/8/30 11:47:4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一、高考真题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①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答案:A
  解析:诗的首联上句大致意为一字一字的注释(研读经典),这样的研学反而会很难成就。
  学生如果孤立地解读这一句诗,尤其在考场环境里,要把握得基本到位,实事求是地说,是不容易的。
  “学转难” 三字也很可能稀里糊涂地理解为“不畏艰难”“不怕困难”之类。而下一句“逢人个个说曾颜”,意谓人们会把曾参、颜回那些先贤的名字挂在口上,逢人都会提及。其实,即便是对首联第一句无感,对第二句“逢人个个说”5字应该感受到诗人对此行为至少不是赞扬的,语感稍可的学生就不难感受到,诗人的不屑、嘲讽语气,此其一。
  其二,颔联开头的“那知”,即“哪里知道”“如何知道”之意,对首联所为的否定语气非常明显,它引出了首联这种不良学风存在的原因,即真的学问,不会在人们的口耳之间流传,但对此,人们没有清醒的认识。很显然,此诗首颔两联,是“驳论”,首联摆出现象,颔联揭示原因。
  其三、从“逐字笺来学转难”整个诗句看,“逐字笺来”与“学转难”之间,只是前述做法与后面效果之间的关系,而非对主观学习态度的描摹。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再来看A项的内容:“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虽然命题者用了一个中性词“描述”,但是此项的理解是,诗人对诗句所描述的行为是充分肯定甚至赞美的,而且“学转难”表达了人们的治学态度。这就犯了曲解文意的逻辑错误。
  如前所述,此题首句很不容易理解。人们在考后解析时说,“逐字笺”,即一个字一个字地注释(研读经典),是彼时对经典的一种读法——以此方式来学习儒家经典、探寻儒家奥义——不是正途——这个道理如果要我们高中学生掌握,是很不现实的。
  好在命题老师充满人文关怀的拟题,没有在“学转难”三字的精准意义上为难学生,只是从诗句褒贬意味的大方向上设置思维陷阱,大大降低了本题的答题难度。
  B项“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颔联这两句诗,关键是对“皮毛”的理解,学生应该知道这是指表面的情况或外在的肤浅的知识;剥落了这些表象以后,真谛,并不可能在人们的口耳之间显露流传。
  C项“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用参禅、求仙作比,突出强调"自""亲"二字,诗意清晰明白。
  D项“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如果说其他三项主要考测对本诗思想的理解,那么此项主要考到赏析,即对写作技巧的考测。它既提到写法,又提到写法表达的内容,还提到这种写法所起到的作用,包括由此所显示的诗歌语言风格。
  命题者,特意提到了“类比”的方法。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已的治学观点。诗人表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亲身实践方可获得学问真谛。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是死的,已经失去了生命活力。②犹如欣赏桃李须在树头枝底,才能见到活的精神,也唯有回归本原,亲身治学,方能获得具有生命活力的学问真谛。
  解析:先看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前一句,否定卖花担上看桃李的做法,意谓卖花担上无法看到活的桃李;后一句,指明要看活的桃李,只能是亲自深入到树头枝底,因为那里的桃李才具有活泼泼的精神状态。
  结合起来看,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结合本诗主题”,可以从题目得知,本诗是论学的;从第15题B、C、D三个选项的内容中,也能够体会到诗人的主要观点。
  二、解题感悟及教学建议
  1.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
  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都以此红线贯穿。
  就古诗词选材来说,更多地侧重选择那些具有中国精神,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思想和情感,旨在弘扬正能量,培植亲亲爱人、乐观向上、乐群好友、脚踏实地等主题。你查看一下这几年国家考试中心命题的几套语文试卷,尤其是新高考Ι卷Ⅱ卷,就可以约略体悟到。那些怀才不遇的喟叹、报国无门的忧思、羁旅劳顿的愁绪、巢居穴处的隐匿之态不再是选文重点。
  去年新高考Ι卷考了南宋时蜀人魏了翁的词。
  你看800多年前的正月初七,村子里挨家挨户,敲鼓鸣笛,爷爷儿孙相互搀扶,正走在寻觅春色的路上;商贩店主、农夫走卒等各行各业的人,各从其业,祈丰收、祝平安,充满乡村生活气息的场景,扑面而来。
  今年考闽人林希逸的诗,林与魏同时代,年龄少其15岁。
  林诗告诉我们,欲做学问,怎样的学风是不对的,什么样的才是好的,值得提倡和践行。反对死于字眼、寻章摘句,超越皮毛之见,克服浮躁之气,倡导投身生活、亲身实践的作风,也很具有现实意义。
  比如,“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诗人用问禅求仙来比方研究学问。前句句意为参禅一定要亲自参悟,得到禅理之奥妙方可;后句求仙一定要亲自炼丹,炼到金丹出现才可罢手。
  这里,最关键的词是“自参”和“亲炼”。没有亲身体验,没有亲自实践,所求之仙,大概率是“半仙”,也所参之禅,也大多数是“野狐禅”。
  “自参”和“亲炼”除了所表达的亲力亲为、亲自实践的意味外,还表示,这种努力不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而是咬定青山,持之以恒,必定要坚持到最后胜利,方可罢休。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在卖花人所挑的担子上,去欣赏桃李之美、之艳丽、之新鲜活泼的精神,绝不是好的路径,也是不能真正欣赏到位。
  那么,做学问的正途在哪里?
  魏了翁在《答周监酒》中说:“见得向来多看先儒解说,不如一一从圣经看来,盖不到地头亲自涉历一番,终是见得不真;又非一一精体实践,则徒为谈辩文乘之资耳。来书乃谓只须祖述朱文公诸书。文公诸书读之久矣,正缘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魏了翁所说的“卖花担上”根本无法看到桃李,“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这正是这位睿智的老翁,在800多年前所倡导的求实务真、求真探索的精神的精彩写照。
  故此,今后除教材中的古诗词外,如果要增补些学生学习的诗词材料,宜更多的从活泼的精神、美好的向往、温馨的人伦、真挚的友情、端正踏实的作风等角度来选择,怀才不遇的哀怨、走投无路的痛楚等等灰暗小我的情绪不应该是选择的主要内容。
  2.强化思想内容理解
  新高考的命题方向是学生读懂古诗词,考测的侧重点也就是看学生是否基本读懂这诗词;写法、技法都放在次要的位置。
  这样,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一首诗词,就是一篇文章,必然是一个意义和情感的整体,所有逸出或者脱离文本主体的理解,往往是错解。
  像这首诗,前两联要破的是拘泥于一字一词笺注,“只作文字看”“只专就纸上求义理”(朱熹语)的读书研学做法;后两联,以“参禅”“修仙”为例,意在表明应重视的是“自得”,“切己体认”“身临其境”实为治学的不二法门。对全诗的理解不能割裂,都应归结到这里来。
  对一些细部的理解,尤其是无关宏旨的费解处,不必深究。“印可”解为印证、认可便可以了,不必强调这是禅宗用语。同样,“丹还”能理解为炼成丹也可以了。也不必在课堂里做下面这样的解释:“丹还”即还丹,道家术语,丹砂烧成水银之后,放置到一定时间水银又还原成丹砂,叫还丹。九还丹或九转丹,即经过九次提炼而成的丹药,称服后可以即刻成仙——除非学生对中国道教炼丹史及炼丹原理有特别的兴趣。还因为这与整体理解诗意没有密切的关系。
  命题者对诗词中费解之处的处理方法,也很值得我们一线老师学习借鉴。事实上,对文言诗文的答题和讲解,是不必全部落实到对字词句的详尽解释上的。
  前面提到诗词技法的问题。本诗命题考到了“类比”。这就意味着,新高考语文不是不考这些技法,而是本着简要、好懂、有用的原则来考测。一些基本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尤其是情景关系,学生还是应该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3.探究能力的培养
  古诗词的第二道题目,涉及到对内容的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就诗词的内容、主题及情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推理,生成自己的解读体会。
  其实不论是诗词,还是文章,可以结合高考题,进行高考真题材料的延伸性开发,或者说二次利用,用来锤炼学生的思想,努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如上次我们分析的2023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文言文题目。试卷第14题要求学生回答,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韩非虚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子鲋在批驳抓住了韩非论述的这一漏洞。
  就此话题而论,子鲋的理据是确凿的,因为其先人孔子去世确乎先于赵襄子奖赏群臣之事。但是,如果可能,我们剔除这个时间因素,假设孔子确实说过韩非子所转述的话,那么,到底如何评价孔子关于功过奖罚的态度和主张,也是一份很好的思考材料,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再比如对苏轼《赤壁怀古》一词,顾随先生(叶嘉莹恩师)认为,唯有“乱石”三句,是可与稼轩相齐的,体现了“健”和“实”。而过片则浮浅率易,“非飘逸轻举之真谛也”:“公瑾之雄姿英发,何与小乔之嫁?然如此说,尚无不可。若夫强虏,顾可谈笑间使之灰飞烟灭耶?”“煞尾二句,更显而易见飘逸轻举之流为浮浅率易。”(《顾随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页44-45)这些评价,与我们教材的评价,有很不一致的地方。借此,可以引导学生,紧扣苏词实际,结合顾随先生的说法,细细探究,进行具体的评估,提出自己的看法。
  此外,对那些诗话,在学诗评诗时,也可以择优适度介绍,鼓励学生思考推导,并形成自己的结论。比如“半夜船”的争论,此由欧阳修《六一诗话》所引发:
  “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其后,《王直方诗话》《潜溪诗眼》(均可参见《宋诗话辑佚》郭绍虞编,中华书局,1980版),前者认为,唐人于鹄、白居易诗中的“半夜钟”推论三更打钟“恐有别说”;后者则引用三方面的证据,认为“于义皆无害”。《学林新编》举证“半夜钟固有之”,《复斋漫录》力证“半夜钟不止于姑苏”。以上均为引经据典,评判“半夜钟”是否合乎事实。(均可参见《苕溪渔隐丛话》)。而《石林诗话》说:“欧阳文忠公常病其夜半非打钟时,盖公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山寺,实以夜半打钟。”而《遯斋诗话》则亲述其经历:“渠尝过苏州,宿一寺,夜半闻钟声,因问寺僧,皆云:‘分夜钟,曷足怪乎?’寻闻他寺皆然。始知夜半钟,惟姑苏有之。”
  最后,建议高一高二年级的诗词学习,不要满足于课文的选文,另外能各精选50-80首诗词,以唐宋为主,内容选择更多地考虑正能量,诗以律诗为主。安排在平时的早读和晚读课里,熟读成诵,不必字字通释,也不必细析其写法,领会其大意则可。新高三学生,重点放在诗词内容的总体理解解析上,兼及一些最基本的技法,千万不要拘泥于“逐字笺”,培养整体阅读的观念,而且不要把做诗词模拟练习题目作为学习复习的主要路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