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翁扪籥》助读

作者:江苏滨海三中 陆可爱  时间:2007/11/21 5:42:1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开卷有益】
  这篇寓言是苏东坡在殿试时写的,他用以讽刺当时学者盲从王安石的《三经新论》。此文论证了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依赖片面的见闻,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掌握事物规律的道理。借助生动的事例来说理,生动鲜明,既能使人得到知性的认识,又能带来审美的愉悦。现在常用成语“盲翁扪籥”来比喻只凭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就对事物妄加判断。
  盲翁扪籥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作者素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参考翻译】
  一个天生的瞎子,从来没有见过太阳是什么样子,他向眼睛好的人询问。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像个铜盘。”他敲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后来有一天他听到钟响,便以为是太阳。另外有个人告诉他:“太阳的光像蜡烛。”他摸了摸蜡烛,记住了它的形状。后来有一天他摸到短笛,就以为是太阳。太阳同钟和短笛相差也够远了,可是瞎子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太阳,只是向人家询问得来的。
  【课堂演练】
  ▼基础闯关
  1、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生而眇者不识日()②扣盘而得其声()③扪烛而得其形()④他日揣籥()
  2、“问之有目者”和“扣盘而得其身”省略了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原词。
  3、“而眇者不知其异”的“其”字是指()
  A、 日B、钟C、眇者D、日,钟,籥。
  ▼文本解析
  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扣盘而得其身,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②、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之人也。
  5、“眇者”为什么会把“钟”当作“日”?为什么会把“龠”当作“日”?
  ▼感悟升级
  6、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7、传统上习惯把“眇者”看作贬抑对象,如果换个角度思维,做点翻案文章,你能否把“眇者”值得肯定和称道的地方排列几点出来。
  参考答案
  1、①眇:miǎo,目盲。②扣:kòu,敲打。③扪:mén,用手摸。④龠:yuè,古代一种乐器,形状象笛子,但比笛子短。
  2、省略了主语“生而眇者”
  3、C
  4、①盲人敲打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在后来的其他时间听到了钟声,认为它就是太阳。
  ②太阳与钟声和龠形相差很远,但是盲人不知他们的区别,认为自己没有见过,所以向别人打听。
  5、扣盘而得其声。扪烛而得其形。
  6、道理提示:①认识未真,揣测易误;②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依赖片面的见闻,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掌握事物规律。启示参考:①做学问如果不通过自己刻苦钻研,亲身实践,只是靠打听别人,随便相信别人,就一定不会深入,不仅失于片面,而且还容易犯错误。②学习,不能只空谈理论,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实学,要受到实际锻炼。
  7、提示:勇于求学,不以求知为耻;没有思想束缚,大胆探索,敢于尝试,勇于类推和应用。(只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以理服人即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