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登泰山记》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23210字。
高中语文: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七单元
《赤壁赋》《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要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异义词,积累文言虚词、状语后置、意动用法等知识;反复诵读,体会《赤壁赋》铺陈、排比手法造就的语言整饬之美,诵读《登泰山记》体会姚鼐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抓住写景、抒情、说理完美结合的特点,体会并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感知文学作品,涵咏品味,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情感态度,获得审美体验。
审美鉴赏与创造
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赏析人物形象;通过反复吟咏,运用联想、想象感受泰山的山水美、文化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品格,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掌握重要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异义词,积累文言虚词、状语后置、意动用法等知识;体会并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主客问答”的结构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文章景、情、理结合的特点;体会并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诵读品味,教师点拨,交流讨论。
课前预习
1.自主阅读文章,梳理生字词和重点实词的意思,勾画特殊句式和关键语段;
2.搜集作家、作品资料,交流展示备用;
3.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各段大意;
4.勾画写景、抒情、说理的句子,小组交流,课堂讨论。
教学课时 4课时。
示范阅读,掌握方法(《赤壁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题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赤壁不是赤壁之战的战场,却因《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而闻名于世,见证了苏轼的那段失落经历。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进入历史长河,走进《前赤壁赋》,共同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
二、整体把握
(一)知人论世
1.学生将课前预习活动中搜集到的有关作家、写作背景的资料在课堂交流展示。教师补充,共同了解作家经历和创作背景。
2.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1)才高八斗。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