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设计36
- 资源简介:
约6410字。
雷填填兮雨冥冥,无尽悲欢几人懂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通过品味人物语言,分析潜台词的言外之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把握作品的悲剧意蕴,激发同情他人、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的情怀。
教学重点
鉴赏戏剧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及其情感的复杂性。
教学难点
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课前准备
1.预习戏剧知识和作家简介。
2.阅读《雷雨》全剧。
3.画出节选部分体现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等人物特点相关语句。
情境任务
在学校的第十个传统文化艺术节,我校戏剧社拟举办“人间至悲,生命至美--古今中外短剧展演活动”,其中《雷雨》第二幕是第二展演曲目,请与你的同学一起设计台本。
教学过程
任务一
——戏剧之父创《雷雨》
识作者
曹禺(1910-1996),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中国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市,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自幼随继母看戏,培养了最初的戏剧情结。1922年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1925年开始演戏。1928年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第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开始广泛涉猎西方戏剧名作。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的曹禺,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震惊文坛。。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知背景
曹禺从1929年开始酝酿人物、构思剧本,到1933年最终完成了《雷雨》的创作,前后用了五年时间。次年,在《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正式发表。虽然它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作者当时二十三岁,他从自己青少年时期熟悉的社会圈子中,在常见的始乱终弃乃至乱伦的社会现象中,提取出《雷雨》的题材,开掘出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悲剧。
关于写作意图,他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晓常识
戏剧是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种类: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1)按艺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