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赤壁赋》对比阅读之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890字。
《故都的秋》《赤壁赋》对比阅读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感悟郁达夫和苏轼在秋景中蕴含的感情,提升鉴赏能力。。
2.通过对比阅读,理解“秋士”的深层含义,提升思维品质。
3.通过辨析作者面对自然之秋的人生态度,学会反观自然,修正自我。
教学重点:通过两个文本的对比阅读,感悟郁达夫和苏轼在秋景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理解“秋士”的深层含义,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方法:情境交流法、问题设计法
教学课时:1课
教学过程
一、解读“单元导读”导入,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齐读课本105页“单元导读”第一段,明确学习目标。
反观自然:自然界存在着一种表现和确认人本质的价值。承认自然界的这种价值,人类就可以通过现实自然界反观自照自身,修正自我形象,调整自我心态,从而感恩自然,善待自我。没有一片自然是没有意义的,一片自然就是一处心灵。
二、学习任务一:品“秋味”郁达夫,初悟“秋士”内涵
P111页“学习提示”: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有什么道理?我们从文本里解读它的依据和其中的道理。
学习活动1:读《故都的秋》第12段,完成“关于秋士的身份证”,思考为什么“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
学生完成学案: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问题1:作者认为什么人与秋天的关系最深、最真、最回味无穷?
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中国的文人学士,从身份上看最准确的答案是“秋士”。
问题2:填写关于秋士的身份证。
籍贯:
年龄:
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