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两校2023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学习能力检查语文问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5220字。
2023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学习能力检查
语文问卷
预估难度系数:0.75
考生须知:
1.本科目试卷分问卷和答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内填写姓名、班级、座位号等有关信息。
3.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应。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我校“蜗牛文学社”组织开展主题为“秋日漫时光”的研学活动,文学社的同学结队在校园,杭州名胜风景区、大街小巷实地考察,游览杭城各地名胜,欣赏秋日杭城美景,品味人文历史的韵味,感受大小人物的传奇。
一、基础知识(25分)
【赏秋景,满心欢喜】
秋日暖阳,丹桂飘香,层林尽染,红黄绿交相辉映,西湖校园着上了秋的妆容:听,bǐng( )息敛声,一缕桂花正在悄( )然绽放;校园已秋,某个抬头的瞬间发现,熟悉的景色已被金色装点。看,秋风吹蓝了天空,吹黄了银杏和花坛里的金菊。依然火红的,是校园里的枫叶和同学们胸前迎风飘动的红领巾。
校园的秋景如此动人,西湖的秋景亦让人______。看,极目远眺,远山望去一片绯( )红。忽然,骤雨cù( )至,三三两两奔散而去,躲在屋檐下,看西湖水面水波涟涟,自有一番情味。晴西湖,雨西湖,尽是人间可爱。
雨后天晴,几只雀鸟在枝头吟唱,不禁让人想起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① ,______”的勃勃生趣。遥想古人,以山为伴,以水为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忙碌却也惬意。我想,简单而幸福的生活,定是王绩《野望》笔下“ ② ,______”的那种满载而归的幸福;亦是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③ ,______”运用比喻手法描写的美丽景象。正如吴均在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时也平息了自己的内心,在《与朱元思书》中感慨“ ④ ,______; _⑤ ,______。”
1.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汉字或拼音。
bǐng( )息敛声 悄( )然绽放 绯( )红 骤雨cù( )至
2. 校园的秋景如此动人,西湖的秋景亦让人( )
A. 眼花缭乱 B. 目不暇接 C. 应接不暇 D. 头晕目眩
3. 请根据前后文,写出相应的诗句。
【答案】1. ①. 屏 ②. qiǎo ③. fēi ④. 猝 2. B
3.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和注音。
屏息敛声(bǐng xī liǎn shēng):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悄然(qiǎo rán):形容安静而无声。
绯红(fēi hóng):红色的一种,艳丽的深红、鲜红、通红、深红色。
骤雨猝至(zhòu yǔ cù zhì):阵雨忽然降下来了。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使用。
A.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B.目不暇接: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C.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D.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此处西湖的秋景美丽迷人,无论是晴西湖,还是雨西湖,令人看不过来。用“目不暇接”恰当;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识记。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莺、啄、犊、禽、戾、窥”等字词容易写错。
【读名著,汲取力量】
文学社的同学们走进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浩然正气垂青史”几个大字就映入大家眼帘。参观之后,文学社的同学们打算将《红星照耀中国》搬上舞台,走近红色人物,传承革命精神,汲取力量。
4. 文学社向全校公开招聘演员,请问下面的同学分别适合扮演哪个人物。
①小中面容瘦削,个子高大,背微驼,头发浓密。人______
②小星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人______
③小国面目英俊,眼睛又大又深,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人______
5. 以上三位同学参与试镜时,“蜗牛文学社”要求演员结合所演人物的经历(童年生活、求学经历、革命经历等)谈谈对所扮演角色的认识。请你从以上三个人物中任选其一进行简要概述。
例:彭德怀在六千英里的长征中,大部分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斯诺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的问题。体现了彭德怀的平易近人、尊重孩子。
【答案】4. ①. 毛泽东 ②. 朱德 ③. 周恩来
5. 示例:周恩来。吃苦耐劳:为了保住小小的苏维埃,周恩来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甚至没有盐吃,不得不用人的铁的意志来代替;不屈不挠:广州公社失败后,周恩来转入地下活动;一直到1931年,他终于“闯破封锁”,到达江西和福建的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