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6550字。
涟源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它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意义的澄明。
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没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解惑释疑,需要公共阐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
(摘自李健《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
材料二:
“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任何一种阐释行为,都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体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对话。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阐释”,也即阐释的个体性。它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理性与澄明性是人类阐释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阐释活动是面向公众的。
B. 公共性之所以能够包含价值判断,是因为公共阐释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C. 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四个要素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开,文学阐释用个体性和公共性的交互激活它们。
D. 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以便真正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论述公共阐释的理论,文学只是其中一个例证;而材料二论述的主要对象是文学阐释。
B. 材料一大量运用道理论证,作者说理充分,行文逻辑严密,具体地阐明了公共阐释的合法性问题。
C. 材料二中引用海德格尔 话语,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
D. 材料二运用辩证思维,清晰界定了“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文学之内”与“文学之外”的关系。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董仲舒:“诗无达诂,文无达诠。”
B. 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C.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 对于文学艺术,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5. 请以《红楼梦》阐释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文学的公共阐释。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忧乐行
聂鑫森
红果果真的很后悔。
她怎么能再去烦扰顾忧乐老师呢?
走出大学校门,她参加了工作,一转眼就几个月了。顾老师年近花甲,瘦高个,瘦削脸,戴着一副深度眼镜,在心理学系专开一门课——社会心理学。红果果最喜欢听顾老师的课,他的课不但讲得妙趣横生,声音也浑厚、沉着。她上课认真,下课了还会去请教有关问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