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65
- 资源简介:
约2890字。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细细品味作者写景的语言艺术。
2.明确故都的秋的特点,分析作者如何描写故都的秋的,把握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
3.把握“秋”意象的传统审美内涵及其所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培养起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写景的语言艺术
2.分析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难点:通过秋意象的审美内涵进一步把握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三、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课程导入
导入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上面的诗句有的昂扬,有的悲凉,有的清新,有的沉郁,这和作者的个性,情趣,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那么,郁达夫眼中的秋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步入他笔下的《故都的秋》,去探究作者郁达夫是如何描写故都的秋的,对故都的秋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读课题,明确主题
我们知道故都就是北平,那本文题目可否换成“北平的秋天”呢?请同学们思考。
明确:不能换成北平的秋天。故都,有着当时时代背景的体现,是当时
故都体现了作者对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祖国命运的担忧,故都二字更是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为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调。
2.通读全文,明确故都的秋的特点,思考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描写故都的秋的呢?
明确:清、静、悲凉。作者主要从秋味描写故都的秋。
3.找出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展现故都的秋?并给图景命名。
明确:通过南方的秋景来衬托故都的秋,在作者内心中以北国的秋作为衡量标准,因此他认为南方的秋的秋味不足。
“江南的秋,草木调得慢,空气来得润,天色显得淡。”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
“比起北国的秋天,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通过描写北国的秋景,具体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树。
秋院(3):清晨秋院图
秋槐(4):秋槐落蕊图
秋蝉(5):秋蝉残鸣图
秋雨(6-9):秋雨化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