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720字。
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贴条形码区”。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县城城多融合发展”。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显示,“十四五”规划中,我国“常住人口城慎化率提高到65%”的目标已提前实现。而与数量增长相比,我国就近城镇化的发展断趋向更值得关注。近日,《农民日报》对话涂圣伟、鲍家伟、吴宇哲三位专家,对此展开研讨。
主持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农村流出人口都以跨省流动、异地城镇化为主。近年来,就近城慎化成为断型城慎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向?
涂圣伟:就近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进入相对稳定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是我四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之初,东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大量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跨省流动就业,异地城慎化是当时域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近年来,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广大中西部地区得到长足发展,环境变好了,就业创业机会增多,吸引了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回流。二是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规模巨大,不可能全部在大中城市实现市民化。进入城镇化下半程后,人口必然会在区域之间、不网等级城镇之间重新流动分布。三是农业转移人口定居安居的一种现实选择。对于不少农业转移人口,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城尾乡头”的县城已经成为他们就业安家的一个重要选择。另外,就近城镇化的趋势还与这些年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中小城市落户限制不断放开放宽、县城落户限制取消有一定关系。
主持人:在满足农民自身发展需求、带动多村发展方面,就近城镇化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涂圣伟:断生代农民工大多缺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和技能,也不太愿意回多材,而大中城市的落户门槛、生活成本又很高。伴随他们年龄和婚育需求的增长,在何处安家的问题既现实又紧迫。在这种情况下,就近城镇化的门槛和成本相对较低,地缘接近、人缘相亲,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有着异地城镇化所不具备的优势。超 然 客 公 众 号
在带动乡村发展方面,就近城镇化可以减少大规模人口异地流动的社会代价,比如农村留守问题;带动县城人口、产业、消费集聚,可以增强对乡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网时,也可以为城市要素入多发展、城市人口入多消费提供保障,促进农村消费和投资增长,改善城乡居民整体福利水平。
主持人;推进就近城镇化,如何更好地保障农村居民、进城农民和城乡间“两栖”农民的利益?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通过对三位专家的访谈,围绕县域城镇化这项国家战略对农民、农村有何现实意义,就近城镇化应从哪些方面发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B.新生代的农民不愿像父祖辈那样继续在农村务农,但到大城市定居生活成本又太络中出现“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之类的趣谈。
C.针对就近城镇化中农民的现实情况,国家出台了相应政策,在农民土地承包、宅基地流转等方面提供保障,保证农民的权益不会受到损害。
D.材料中的“城尾乡头”主要是指县城,大中城市辐射县城,其延伸产业可以为县域及乡村服务,带动县城及乡村各个产业发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城位于城市与乡镇中间,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处于城市与乡村的联接位置,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就近城镇化工作的重要载体。
B.促进县域城镇化建设,应明确县城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总体来说,要立足县域特色资源,培育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C.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对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有重要帮助。
D.人口异地流动社会代价高,就近城镇化又面临县城建设总体滞后、县域经济普遍不发达的问题。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应该两者并重,同步发展。超 然 客 公 众 号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就近城镇化现实意义”的一项是(3分)
A.城建部门调查发现,当前许多青年人都在县城买房,或者在县城工作、结婚定居,或者县城老家两边跑,而他们的下一代许多就选择在县城就学。
B.“郡县治,天下安”。随着县域经济发展加速,部分农民工把农产品就近卖到县城,农业收入增加,还有人从县城接揽生意,非农收入大增。
C.根据人口普查,2010年至2020年,短短十年间,鹤岗市人口流失了17万人。这些缺乏产业支撑、资源枯竭的区县,亟待加强城镇化建设。
D.在纳雍县白水河社区上班的徐青说,一家六口现在都进了县城,弟弟在城里读高中,其他人有各自的工作,家里收入提高了不少,生活也方便了很多。
4.简述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下半程后,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形成原因。(6分)
5.请结合下面的两个概念,分析材料中专家吴宇哲两段发言中的相关论述。(4分)
“回波效应”是指发达或先进地区在与不发达或落后地区发生经济交易关系时,凭借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地位,相对容易或不公平地从不发达或落后地区吸引或集聚人才、技术、资金、原材料等资源和要素,从而使经济成果和利益向发达或先进地区回流的现象。
“波及效应”是指发达或先进地区在与不发达或落后地区发生经济关系过程中,其技术、产品和其它发展成果,会不断地流入或渗透到不发达或落后地区,从而对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黎明的河边(节选)
峻 青
河面上,风很大,满河里都翻着白色的浪花。一群群大浪,扶着惊人的吼声,一次又一次地向大提上扑来。几分钟之后,敌人就会从三面围攻上来。好,来吧!——只要老杨能到河东,河东武工队就垮不了。我掏了掏衣袋,袋里有几张已经被雨水淋得模糊了的机密文件,我把它撕得稀烂。小陈用孩子似的惊讶的眼光看了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