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教案1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9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7/6 12:53:2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300字。

  19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2.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儒家经典《中庸》中有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做学问就非常注重“质疑精神”。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他在做学问时也特别喜欢提出疑问并考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看看他有什么疑问。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虚妄”“盲从”“停滞”等重点字词。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他的一生都与“怀疑”相伴,并最终成为一代史学大师。个人著作主要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史林杂识》《尚书通检》《中国当代史学》《顾颉刚读书笔记》《国史讲话》等。
  2.目标任务二:读标题,理解内涵。
  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
  不是,本文的标题只是论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
  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3.目标任务三:读名言,明确观点。
  既然标题不是中心论点,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文章开头引用的两句话(即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意思?
  “学者先要会疑”的意思是做学问的人首先要学会怀疑。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意思是在学习的时候,对于应该怀疑的地方却不怀疑,就等于没有学,学习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
  这样提出论点的方式,有什么好处?
  有助于开门见山地点明中心论点;引用两位理学家的名言,还可以作为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说服力。
  文中还引用了几处名言,圈画出来读一读,讨论:它们能不能作为中心论点?
  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是读书的态度,范围太窄了,不能作为中心论点;
  ②“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说的是“怀疑”与“存在”的关系,而不是“怀疑”与“学问”的关系,不能作为中心论点。
  4.目标任务四:读关键句,理清思路。
  寻读关键句。这篇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文中有一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作用:这句话承上启下,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涵盖了两个方面:课文对“怀疑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是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展开的,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而其中的“消极”和“积极”是指由浅到深的两个不同阶段,上半句交代“怀疑”对吸纳已有知识和做学问的作用,下半句交代“怀疑”对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两方面相结合,由浅入深地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论点。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