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2023年春期高中期末质量监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B卷)
- 资源简介:
共21题, 约12160字。
长寿区2023年春期高中期末质量监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B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试题卷总页数:8页。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0.5MM签字笔书写。
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一、文本阅读(共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在传统语境中,“才子”一般用于称赞富有文学才华之人,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多数情况下,“才子”之“才”均作“文才”理解,鲁迅将明代人情小说分出“才子佳人”一类,并指出其中“所谓才者,惟在能诗”(《中国小说史略》),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才子”一词最早出现时,“才”却并非专指“文才”。《左传》载高阳氏和高辛氏各有“才子八人”,合称“八元八恺”,是传世文献中“才子”概念的最早用例。这里的“才子”之义可以理解为“某家族中具有政治德行之才的苗裔”,与后世“才子”的义涵有较大差别。那么,从何时开始,“才子”与《左传》中的原义脱离了关系呢?最早可追溯到西晋潘岳的《西征赋》。潘岳作《西征赋》述行怀古,历数西汉名臣,其中特别举出“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贾谊出身甚微,家世无闻,却被称为“才子”,显然与《左传》中的意思有所区别。那么潘岳称贾谊为“才子”究竟何意?《西征赋》将贾谊与“终童山东之英妙”并称,是针对终军之年少而言。东汉文章常将终军、贾谊并称,喻指少年英才。《晋书•潘岳传》载:“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谓终、贾之俦也。”可见,潘岳也曾因年少有才被比作终、贾,他对终、贾并称背后的文化意义自然再熟悉不过。因此,《西征赋》中的“才子”不再是《左传》中的“苗裔”之义,而是与“英妙”相对,重点在强调两人年少成名。
不过,真正使“才子”义涵转向“文才”的关键,是《西征赋》将“才子”与“贾谊”绑定的做法。在汉代,贾谊的形象以“贤臣”为主,人们主要关注他的学问和政治能力。到了南朝以后,贾谊则越来越多地被当作知名文人来看待,他的“才”也越来越多地被指向文才。《文心雕龙•才略》说“贾谊才颖,陵轶飞兔,议惬而赋清,岂虚至哉”,将他当作西汉辞赋之士的代表人物,强调其“文才”。在这样的语境下,用以形容贾谊的“才子”之“才”,也开始指向“文才”。
南朝以“才子”表示“文才之士”的例子中,最令人瞩目的是梁武帝对“才子”评语的频繁使用。梁武帝经常在大臣展现文才之后,将之评为“才子”,且均偏指文才而言,这与他的用人政策息息相关。南朝取士标准,无非才能、门第两项,即使世族子弟,也必频繁展现出众的文才,方能获得美职。在这种风气下,出身较低的士人想要得到拔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文学上取得佳名。梁武帝为打破高门士族对仕宦的垄断,曾大力改革选官政策,尽量提拔次门、寒门和吴地士人。被梁武帝冠以“才子”头衔者,大部分都非高门,但均是武帝想要重用的对象。“才子”中的“才”既有《左传》中“政才”的传统义涵,又包括《西征赋》和南朝以来“年轻有为”和“文才”的新兴义涵,恰好符合梁武帝提拔年轻文才之士出任要职的目的。
在“才子”偏指“文才之士”的用法流行之后,又出现了“辞人才子”的搭配。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明确将“才子”与“辞人”并列,定位为诗赋创作者。后来的《文选序》《北齐书•文苑传序》等文献中,便均延用“辞人才子”或“词人才子”代指文才之士。唐代,“词人才子”或“才子辞人”的说法更是成为固定搭配,“才子”偏指文才的义涵由此进一步固定了下来。
综上所述,“才子”一词的义涵由《左传》中仅指“某家族中具有政治德行之才的后裔”转变为“富有文学才华之人”,虽看似复杂,但都与魏晋以后文学逐渐受到重视、文才在政治与社会中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密切相关。
(摘编自徐俪成《从政才到文才——魏晋南北朝“才子”义涵的确立》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管是正史还是各类文学作品之中,“才子”一词开始大量出现,无疑与这一时代文学的进一步自觉乃至独立,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的“才子”指诗才。钟嵘《诗品》中亦言:“预宗此流者,便称才子。”将才子这一概念纳入其诗学批评体系。“才子”一词由此逐渐固定,形成了成熟的才子概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晋潘岳在《西征赋》中将贾谊称为“才子”,其实与贾谊的出身、家世无关,而是用来强调贾谊年少成名。
B.梁武帝对“才子”评语的频繁使用,从根本上提升了寒门文士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推动了“才子”内涵的转变。
C.正史及各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才子”一词,标志着这一时代文学的进一步自觉乃至独立。
D.唐代人们所称的“才子”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才子”概念有着明显不同,唐代的“才子”专指风流蕴藉的诗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才子”一词刚出现时并不专指富有才华之人,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B.在汉代,人们主要关注贾谊的学问和政治能力,南朝以后人们则将目光转向贾谊的文才。
C.钟嵘将“才子”概念纳入诗学批评体系之中,这对“才子”概念的固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D.市俗化风流才子的概念只偏重仪表、情爱,这其实是对柳词“才子词人”的一种误读。
3.下列选项中,“才子”的概念不是偏指“文才”之士的一项是( )(3分)
A.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有一秀才,姓沈名灿若,年方二十岁,是嘉兴有名才子。
B.清吴敬梓《儒林外史》:这人是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
C.《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穆宗在东宫,妃嫔近习皆诵之,宫中呼元才子。
D.《后汉书•荀淑传》:以为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亦有八子,故改其里曰高阳里。
4.请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梳理“才子”内涵的确立过程。(4分)
5.明清时期“才子”的概念与前代相比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爱的温暖和力量(节选)
曾 散
长江浩荡,暮霭沉沉。夜色一点一点漫了过来,笼罩在武汉上空。
月亮仿佛也戴上了口罩,只露出小半张脸,注视着这里的街市。四处霓虹闪烁,却鲜有人语——入夜的武汉,本是一座人声鼎沸、红透天际的不夜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