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校2022-2023学年2021级高二下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 约19360字。
2021级高二下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3.5)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从何处寻?王義之在《兰亭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东晋大书法家在寻找美的踪迹,他似乎发现整个宇宙和万物已经盎然有诗意,作品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中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寻找美的踪迹,小的事物也不可忽视。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
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矿石商人仅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作“移人之情”或“移我情”。琴曲《伯牙水仙操》的序上说,伯牙由于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强烈的震撼,生活上的异常遭遇,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改造,才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把握到音乐的创造性的旋律,完成他的美的感受和创造。这个“移情说”比起德国美学家里普斯的“情感移入论”似乎还要深刻些,因为它说出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改造是“移情”的基础。
这里我所说的“移情”应当是我们在心理方面发现美的积极因素和条件,而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则是发现美的消极条件。郭六芳《舟还长沙》说:“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溶在自然世界那一片美的形象里。
但是在这主观心理条件之外,也还需要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在这里是那夕照的红和十二珠帘的具有节奏与和谐的形象。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帘子造成了距离,同时它的线文的节奏也更能把帘外的花叶纳进美的形象,增强了它的光辉闪灼,呈现出生命的华美,就像一段欢愉生活嵌在素朴而具有优美旋律的歌词里一样。
大诗人里尔克说:“诗不徒是感情,而是改变客观世界的现象。”我们不妨顺着里尔克的思路转过方向,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前面所谈及的,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作“移我情”;而改变着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作“移世界”。
“移我情”“移世界”,是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
所以我们要回转头来说,我们现实生活里直接经验到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丰富多彩的、有声有色有形有相的世界就是真实存在的世界,这是我们生活和创造美的园地。反过来,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美,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恰如希腊大诗人荷马的著名史诗《伊利亚特》歌咏希腊联军围攻特罗亚九年,为的是夺回美人海伦,而海伦的美叫他们感到九年的辛劳和牺牲不是白费的。
我们寻到美了吗?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仅在主客观的审美之维中寻到了,还在时间之维中看到它踪迹:千百年来的诗人艺术家已经发见了不少,千百年后的世界仍会有新的表现。
(摘编自宗白华《美从何处寻?》,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兰亭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宏大 时空背景中寻找美的踪迹之作,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
B. 一朵微小的花唤起诗人华滋沃斯发现深度的美,与诗人的感情经过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有关。
C. 伯牙因为遭遇生活上的异常等,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改造,才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完成美的感受和创造。
D. 夕照的红和十二珠帘的具有节奏与和谐的形象是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与生活有距离,产生自然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围绕“寻找美”的话题展开,通过对比大书法家王羲之和诗人华滋沃斯的经典话语破题立论。
B. 文章第二段列举矿石商人仅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旨在阐明其未能克服私欲利害“移我情”而看到美。
C. 文章阐释了“移我情”“移世界”之间的关系,要使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移我情”比“移世界”更重要。
D. 文章采用总分论证结构,先总述“美从何处寻”,再从“怎样发现深度的美”所需的主客观条件分别阐释。
3. 结合原文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说明“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的一项是( )
A. 郭六芳《舟还长沙》交代自己拉开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发现家在画图中。
B. 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帘子呈现出生命的华美。
C. 希腊联军围攻特罗亚九年,海伦的美使他们感到辛劳和牺牲并非白费。
D. 大诗人里尔克强调的观点:诗不徒是感情,而是改变客观世界的现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与生活有距离,产生自然美”错误,原文是“但是在这主观心理条件之外,也还需要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在这里是那夕照的红和十二珠帘的具有节奏与和谐的形象……帘子造成了距离,同时它的线文的节奏也更能把帘外的花叶纳进美的形象,增强了它的光辉闪灼,呈现出生命的华美,就像一段欢愉生活嵌在素朴而具有优美旋律的歌词里一样”,可见“与生活有距离”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圣洁已经被人们称颂了近千年之久。现在,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这一发现不但令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精妙构思,还给材料科学家带来启发。一场自清洁材料的革命因此揭开了序幕,有望使人们摆脱污渍的烦恼。
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斯洛特首次发现并解释了荷叶的自清洁效应。他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叶面时,为防止微小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