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9
- 资源简介:
约7870字。
课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重要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悼词结构,学习讳饰手法,理清文章脉络。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向伟人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为祖国、为事业献身的高尚情操,了解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培养学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乐于奉献的品德。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自学指导】
1、作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
恩格斯,德国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
在革命斗争中,他和马克思一起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2.背景展示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的安乐椅上与世长辞。3月17日的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悼词,对马克思伟大的一生作精要总结,并予以极高的评价,同时也表达了恩格斯对挚友的沉痛悼念。
3.文体知识——悼词
①开头:述其哀—悼念:
文中(1-2):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情况。
②中间:赞其功—评价
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
文中(3-7):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
③结尾:颂其德—悼念
文中(8-9):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
4、手法点拨:
讳饰定义: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这种手法叫做讳饰,又叫避讳。
讳饰作用: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具有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
5、深入探究:
(1)在第一段中,恩格斯面对好友的去世,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重点分析划线部分)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两点三刻:逝世时间交代十分具体,可见作者对这个时刻的永志不忘,刻骨铭心,可见其悲痛之情。
最伟大的思想家:高度的评价,可见其崇敬之意,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无与伦比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