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高中2023届第三次模拟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4/27 20:14:3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6 总计: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 约12640字。

  内江市高中2023届第三次模拟考试题
  语文
  本试卷22个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五通”之一,是指通过不同国家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达到通民心、达民意、汇民情,实现增进信任、促进友谊、深化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民心相通中的“通”有三个层面。首先是渠道畅通。为不同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搭建桥梁、提供渠道,既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也包括为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媒体合作、志愿者服务等提供畅通的渠道。其次是人民沟通。基于畅通的渠道,不同国家的人民在具体活动中相互接触、交流互动,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彼此了解、建立友谊。最后是心意相通。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最终达到惺惺相惜,心心相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民心相通,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为国民,需要获得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这是民心相通的基石。中亚五国都是前苏联解体后独立的国家,各国很重视对祖先、民族、宗教、语言、历史等的追溯,通过恢复宗教活动、强调民族习俗等方式确立其民族的独立身份和地位,民众对其民族、国家和体制都有较强的自豪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是中国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历史基础,公民内心深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现实依据。亨廷顿曾指出,“任何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语言和宗教”。一个民族确认其独立身份的重要支柱就是民族的独特文化,包括语言、宗教、历史、价值观等,对其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尊重就表现为肯定其文化,这是民心相通最根本的基石。
  第二,作为人民,需要被尊重,两国人民平等、愉快地相处是民心相通的保障。“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平等、尊重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基础。尊重人,就是尊重每个人是不同的,尊重他人的常识、习惯、教育、喜好、选择••••••两国人民的交往也是如此,彼此尊重、平等相处,能够得到对方的支持和共鸣,能够预见对方的言语和行为,就容易相互适应、建立纽带,这是民心相通最稳固的保障。
  第三,作为丝路国家的人民,期待共享“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利益,这是民心相通的关键。“一带一路”提倡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平等合作精神,旨在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因此,注重让人民获得“一带一路”合作带来的经济利益,才能赢得其支持;此外,同时关切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多方利益,才能逐渐消除各种顾虑,增强人民满意度,真正赢得民心。
  民心相通的以上表现都以认同为根基,如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自我认同等,在这些认同中,文化认同是基础,也是民心相通的前提。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国民首要的认同,无论什么民族,只要生活在特定的国家政治生活框架之内,其民族的文化就浸染了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成分。有了文化归属的共同性,不同的民族或群体才能相互认同,从而使民族与国家形成的共同体相嵌合。文化认同作为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既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又与民族社会历史相关。
  (王伟《以人文交流促进与中亚的民心相通》,《文化研究》2021年10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心相通的根基是认同,民众有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会对其国家和民族有较强的自豪感。
  B.各国人民交往应彼此尊重平等相处,这里的“尊重”包括尊重他人习惯、宗教、语言、历史等。
  C.民心相通的关键是丝路国家共享“一带一路”带来的各种利益,但前提是彼此之间不能心存疑虑。
  D.不同民族或群体因文化归属的共同性而相互认同,从而使民族与国家形成的共同体相嵌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阐释民心相通的含义之后,从三方面论述了民心相通的主要表现,并指出这些表现的根基是认同。
  B.文章在论述“通”的三层意思时,使用了“首先”“其次”“最后”三个词语,步步推进,论述缜密有条理。
  C.文中引用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观点,意在指出两国人民需要彼此尊重,平等相处。
  D.文章对民心相通中各种认同关系的论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分析,在对比之中论证论点,分析深入浅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不能为不同国家人民的相互接触搭建桥梁,提供渠道,就谈不上民心相通。
  B.文化认同与国家政治生活、民族社会历史相关,它是国家、民族等诸多认同的基础。
  C.“一带一路”的平等合作,既让我国经济强劲而可持续增长,又为丝路国家赢得了福利。
  D.“任何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语言和宗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独特文化也不例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民歌《敕勒歌》中广泛传颂的这段词成为人们对于内蒙古草原的浪漫想象。而现实中,在今年夏天的内蒙古中西部草原上,牛羊在光秃的大地上寻找着一切可以果腹的东西。
  入春以来,内蒙古中西部连日高温大风少雨,干旱几乎贯穿了大半个夏天。而立秋时分的草场和春天时没太大差别,光秃的土地泛着贫瘠的黄色。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