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4160字。
统编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是鲁迅以写人为主的纪念性散文,主题相近,都是为了悼念革命青年而作;情感相通,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们的牺牲,憎恨反动势力的残暴,表现出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交织;写法相似,都善于选取零散的片段勾勒人物画像,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这些相似之处,都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体会鲁迅散文的特点。同时,两篇文章还存在着不同,如虽然两篇文章都带有强烈的抒情性,但前者直露显豁,情感浓厚炽烈,后者则内敛深沉,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这样,可以从内容、主题、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手法等角度展开比较阅读,深入文本,指导学生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与思考。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独立阅读文章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文章,尤其是鲁迅的文章还有一定的难度,重点的句子还不能深入把握其含义,对于这类句子还需要在教师引领下师生共同探究。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个阶段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让学生学会对人物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和分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虽然时代不同,但为祖国奉献的主题不变。通过文章对人和事的叙述,逐步过渡到学习刘和珍、白莽、柔石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通过对鲁迅“悲”“愤”情感的分析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2.品味作者语言,体会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3.通过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体会鲁迅散文的特点。
4.领悟并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1.比较两篇文章在写作背景、思想立场、选材情况等方面的异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2.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许多青年不畏牺牲,前仆后继,向死而生。今天,我们通过研习鲁迅先生的两篇文章,一起来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