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素养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5500字。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熟练掌握与苏轼相关的重点文学常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该词语言,借助于人、景、事等信息把握作者传递出来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该词为例,学会鉴赏诗词的一些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设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词,这一文体决定了文本的教学内容离不开“诵读”、“鉴赏”、“理解”、“积累”这几个基本教学点。词具有韵律美,在朗诵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鉴赏的时候,要抓住几个关键句子,关键词语,比如经典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在理解时,则要重点探讨几个有分歧的句子,比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同时,这首词是千古传唱的佳作,其中很多诗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在理解整首词的大意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这首词的精神内涵,去理解词人寄托在文中的意蕴。
四、教学方法:
教材中,这首词放在了九年级上册,九年级的学生生活阅历更加丰富,思维也更加理性成熟,但是这首词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是复杂的,而且写作时代也已经非常遥远,仅仅阅读文本本身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做适当的拓展。“古典诗词记录了古人的情感、意趣、心志,但由于诗词含蓄蕴藉的文体特征,加上作者身世、抱负、个人遭际、所处时代的复杂性,以及今人与古人在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今人在破译古代诗人情感密码、了解其创作意图方面存在困难。知人论世,能掘开一条走向诗人心灵的通道。”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知道的同学请举手!大家都知道啊,很好。苏轼,北宋大文豪,一生写了3000多首词,其中写月的有570多首,苏轼写月往往和他的心境相连。我们一起来看他写月的诗词(幻灯片)。
第一句:元丰五年十二月,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第二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三句: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苏轼写月,月寄托着他的友情、爱情和亲情,月代表着他的心境。既然苏轼对月情有独钟,那么苏轼被贬密州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今天的课文《水调歌头》。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东坡集》《东坡乐府》等。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对后代很有影响。曾在朝为官,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
2.介绍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