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素养教学设计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12/13 15:29:4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900字。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的叔叔于勒》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人物形象。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理解小说的主题。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理解小说的主题。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有纯真、朴素的同情心和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难点:
  在现实和亲情面前,如何保有纯真、朴素的同情心和爱。
  三、教学设想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学习本单元,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并能从中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学习文中运用多种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此外,重在让学生懂得珍重亲情,保有纯真、朴素的同情心和爱。
  四、教学方法:
  从知识能力上来说,初四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说的基本特征,对小说的学习方法、学习重点都有了初步认识,但对小说的品读、人物的分析和主题的理解都比较肤浅。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受应试的影响,主要围绕三要素,过多地关注故事情节,标签式地分析人物,宽泛地归纳主题,缺少对文本的个性审美和深入品读。
  从心理情感层面来说,初三学生开始产生成人感,自我意识向独立成熟方面发展;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浅表性的特点。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刚才同学们亲切的称呼,热情的问候,拉近了我们师生距离,把老师的心暖得热乎乎。可是,有一位少年,面对失散的亲人,却不能走上前去称呼去问候,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翻开课本,走进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经典之作《我的叔叔于勒》。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年),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短短的一生中,他写了300多部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菲菲小姐》《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上的堕落。
  2.介绍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3.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