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教案1
- 资源简介:
约7150字。 九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讨论》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讨论与其他口语形式的不同,认识讨论的意义和作用。
2.掌握讨论的一般原则和规则,学习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3.学习并运用常见的讨论方法。
重点
1.掌握讨论的一般原则和规则,学习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学习并运用常见的讨论方法。
难点
1.了解讨论与其他口语形式的不同,认识讨论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人,初识“讨论"
今天的口语交际主题是“讨论”。“讨论”这一形式我们并不陌生。生活中,大家经常会就某些问题与他人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学习时,同学间相互切磋,“讨论”更是从不缺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讨论让我们的知识、能力得到提升。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我们仍然是各自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讨论让我们互相取长补短,培养敏锐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这,就是讨论的意义。
设计意图
“讨论”无处不在,但学生对其认识却不一定到位,往往感觉不到“讨论”的存在。本环节引用中外名言,意在引发思考,引导认识讨论的作用和意义。
二、课文回顾,再识“讨论”
1.回顾课文,从“讨论”场景的描写认识“讨论”。
预设:北山愚公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人都要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移山大计。他提出问题:“毕力平险,可乎?”一家人纷纷表示赞同。愚公妻子提出“且焉置土石”的疑问后,大家也是很快达成共识。这是《愚公移山》里的讨论场景。
设计意图
“讨论”是口语交际形式,与生活中一样,文学作品中的“讨论”场景也是丰富多彩。本环节将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紧密结合,提升对“讨论”的认识。拓宽视野。
2.《杞人优天》《河中石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三篇文章中都有对话描写,这些对话是否属于“讨论”形式?“讨论”与“争论”“辩论”的不同在哪里?
明确:
《杞人优天》中围绕“天地是否崩坠”问题,杞人与晓之者各持一端,引发“争论”。《河中石兽》中僧人、讲学家、老河兵围绕石兽落点展开“辩论”,老河兵实践出真知而技高一筹,果得石兽于上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以河中的鱼是否快乐为主题,庄子和惠施二人“辩论",两人都是个中高手,谁也说服不了谁。
“发言”“演讲”“讨论”“争论”“辩论”都是常见的口语交际形式,如何区分?从参与角度说,“发言”“演讲”都是单向表达,是“一言堂”;“辩论”是双向表达,双方从相反的方向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以压倒对方为胜,如辩论赛,如课文《两小儿辩日》。“讨论”尽管含有辩论的成分,却不同于辩论。“讨论”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以寻求共识或解决问题的口语交际形式,属多向表达或双向表达。“隆中对”讨论人数只有两人,那就是双向表达。“争论”以争胜为目的,虽也是多向表达或双向表达,但与“讨论”的有序性比较,还有一定差别。
小结:自古以来,讨论就是学习与研究的一种方式,孔夫子的侍坐言志,脍炙人口;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更是广为人知。这都是文学史,上的“讨论”经典。人物形象通过“讨论”而凸显,而深刻,魅力恒远。
设计意图
通过常见口语交际形式的区分,明确讨论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讨论原则的认识,并学以致用。
三、引入资源,探究原则
1.阅读报道。
内容概要:
12月5日凌晨,上海火车站广场上一个仅穿了件夹克的男孩,独自跪在地上乞讨,旁边还有书包。经民警了解得知,由于男孩平时经常不写作业,多次接到老师的投诉,男孩爸爸气急攻心,告诉男孩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