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活动设计
- 资源简介:
约6500字。 16.1《赤壁赋》活动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2019)必修上册
一、活动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学科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其中“学习任务群5 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是这样阐述的: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素养目标和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我将学习目标制定为:
“通过合作探究,体悟作者的丰富思想内涵;通过写作练习,继承并发展作者的旷达精神。”并且在课后让学生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谈一谈他们是怎样看待苏轼的人生观的。基本符合高中语文学科素养目标和新课标的相关要求。
二、活动依托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的文章。苏轼的这篇赋从描绘赤壁的美丽景色入手,借“客”之口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人生短暂、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喜而笑”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苏轼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活动背景分析
学生特点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高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赋的学习,虽然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他们却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根据以上对学情的分析,此次我主要采用的是诵读感悟式活动作业法。本篇文章是苏试作品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优美,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说理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四、活动目标
1、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合作探究,体悟作者的丰富思想内涵;
2、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写作练习,继承并发展作者的旷达精神。
五、活动重难点:
重点:
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难点:
语言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并形成独立的阅读体验。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六、活动过程:
活动对象,高中一年级某班全体学生36人,分为6组,每组6人
活动时间:课下或自习,待定
活动地点:教室或学校会议室,待定
汇报方式:通过网络,让学生收集、整理、完成对作品、作者背景等知识的了解掌握
主持人组织好活动过程(课代表协助),尤其活动的衔接,过渡(课前查阅资料精心准备)
第一阶段: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一组展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主持人:
公元1079年,一场飞来横祸粉碎了苏轼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大展宏图的幻想,此时的苏轼是不幸的;同时的苏轼又是幸运的,在他急需找到一个心灵支撑点的时候,黄州大地敞开了怀抱迎接着这位昔日名动京城的苏学士。在这里,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
活动第二阶段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全体同学一起朗读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检查积累,掌握重要文言知识;
2、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合作探究,体悟作者的丰富思想内涵;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写作练习,继承并发展作者的旷达精神。
活动第三阶段 了解“赋”
二组展示,其余小组倾听并及时补充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
其特点是:“铺采摛(ch ī)文,体物写志”。
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铺陈文采。运
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事物,不厌其详,不厌其细。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写赋要有所依托。不能无病呻吟,要体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志向。
活动第四阶段 合作探究展示成果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小组合作交流,三组展示,其余小组注意及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