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同步训练
- 资源简介:
共3份。
23三顾茅庐
一.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倥偬(kōng) 荷锄(hè) 勒马(lè) 高冈(gǎng)
B. 踪迹(jì) 惆怅(chóu) 松篁(huáng) 轩昂(xuān)
C. 熟谙(ān) 吟咏(yǐn) 云笺(jiān) 苗裔(yī)
D. 纶巾(lún) 愧赧(nǎn) 倾颓(tuí) 存恤(xù)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峨冠搏带 邂逅 愕然 逍遥
B. 安帮定国 斡旋 乾坤 匡扶
C. 民殷国富 凛凛 霏霏 庸懒
D. 功盖寰宇 社稷 悒怏 侥幸
3.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对光阴荏苒,不再漠视,他将刻苦努力,来弥补逝去的光阴。
B. 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C. 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D. 学校开运动会的那天,高一同学箪食壶浆,做好了赛前的一切准备。
4. 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__,水不深而__;地不广而__,林不大而__;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
A. 秀丽 清澈 坦荡 茂密
B. 秀雅 澄澈 坦荡 茂密
C. 秀丽 清澈 平坦 茂盛
D. 秀雅 澄澈 平坦 茂盛
5. 在下面句子横线上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州平笑曰:“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①________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②________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③________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④________顺天者逸,逆天者劳⑤________;‘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⑥_____
23 三顾茅庐
一、积累运用
1. 《三顾茅庐》选自《 》,作者 ,名 ,号 , (朝代)小说家。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倥偬( ) 惆怅( ) 澄清( ) 斡旋( )
汉胄( ) 邂逅( ) 韬略( ) 悒怏( )
3. 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谒( ) ⑵ 呕( )
竭( ) 讴( )
碣( ) 怄( )
(3)诛( ) (4)谙( )
殊( ) 喑( )
姝( ) 暗( )
二、阅读感悟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4. 依据课文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的下句。
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
下联:
5. 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6. 刘备在拜见诸葛亮时已年过40,而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称诸葛亮为“大贤”自称“谒见”并“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些描写,表明刘备什么样的心态?
23 三顾茅庐
(一)补写对联
【技法点睛】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二)概括人物形象
【典型例题】由“三顾茅庐”的故事,可以看出刘备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①由三次拜访诸葛亮可看出刘备求贤若渴,以诚待人;②由刘备与童仆的交谈可看出他彬彬有礼;③由刘备求取诸葛亮的原因可看出他忧国忧民。
【技法点睛】
(1)抓住主要事件。根据事件提炼人物的感情、性格。
(2)分析描写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具体描写中归纳人物心态。
(3)关注侧面烘托。在对其他人物及环境的描写中,常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这为主要人物的定位起重要作用。
(4)关注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等要素。各类人物通常有固定性格基因。如孩子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农民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5)从原文中找关键词句。文本中通常含有明示或暗示人物感情、性格的词句。
答题格式:从……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01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拜谒( ) 纶巾( ) 末胄( ) 愧赧( )
倾tuí( ) 存xù( ) 殆尽( ) 疏lǎn( )
bǐ( )贱 如雷guàn( )耳 顿开máo( )塞
2.根据提示,写出恰当的成语。
(1)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 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