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案10
- 资源简介:
约3550字。
燕歌行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丰富的思想内涵。
3.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思想内涵。
2.赏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自学,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2.了解作者生平及所学作品,常用手法及诗风特点。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材分析】
《燕歌行》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诗。
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教学设计】
1.抓重点,析对比。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因此本诗教学拟以“赏析对比手法”为重要突破口,引导学生查找诗中对比的内容,分析探讨对比的作用,那么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多诵读,重感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诗要反复的吟,词要低回的诵,吟诵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学诗歌一定要多读,读不仅可以博闻强记,还能在反复吟咏中受到诗歌的熏陶与感染,所以诵读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初读,整体感知;再读,读出情感;三读,品出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诗文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