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九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试卷 / 九年级上册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8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2/22 18:42:5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6420字。

  九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2021.12
  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上、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桐庐县城,迎春南路与白云源路交叉口东南百余米,范仲淹纪念馆静静地卧着。白墙黛瓦的仿古建筑,背依平阳山,一座小山,青翠依然是它的主调。它应该是富春山的余脉,整个桐庐县城,南北两城,桐君山和大奇山遥望,富春江穿城心过后,缓缓向杭州而去。
  范仲淹的半身塑像,凝视着所有的来访者,“天地间气,_________”,朱熹的赞词成了醒目的匾额。整个宋朝,(   )有了范仲淹这样一批贤臣而自豪:“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宋史》)在同辈和后代官员眼中,范仲淹是一个全能型且无瑕疵的官员楷模。我以为,元好问的评价十分到位: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如孔子说的“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的栋粱之材。范仲淹用他六十四年的生命历程,完美地书写了辉煌的人生。
  1. 欣赏下面图片中的书法,请将匾额内容用楷书准确、工整地书写。
  2. 对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塑”应读为“suò” B. “瑕”应写为“暇”
  C. “模”应读为“mú” D. “粱”应写为“梁”
  3. 阅读文中画线句子,填入括号内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 B. 因为 C. 不仅 D. 而且
  4.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纪念馆静静地卧着”一句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纪念馆的静谧与安详。
  B. “白墙黛瓦”中的“黛”是形声字,这里的意思是“青黑色的”。
  C. “桐庐县城”“半身塑像”“官员楷模”“生命历程”四个短语结构类型不相同。
  D. “范仲淹用他六十四年的生命历程,完美地书写了辉煌的人生”一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给予范仲淹高度评价。
  【答案】1. 第一流人物(书写顺序错误不给分,书写勾抹扣一分)    2. D    3. B    4.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书写。
  答题要求:一般而言,古人的书写顺序是从右向左,故这句话是“第一流人物”;匾额中的文字是繁体字,题干要求在书写时要用楷体书写;书写时横平竖直,不能连笔,结构合理。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塑(sù)像:以黏土、油土或蜡等材料塑造而成的作品;用石膏或泥土等塑成的人像,A错误;
  B.瑕疵:微小的缺点;暇:没有事的时候,空闲;B错误;
  C.楷模(mó):模范,榜样;模(mú):模子;C错误;
  D.栋梁:房屋的大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粱:高粱,农作物;故应该把“粱”写为“梁”,D正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
  “有了范仲淹这样一批贤臣”是“自豪”的理由,故这里需要一个表因果的关联词。
  A.虽然,一般表转折关系;
  B.因为,一般表因果关系;
  C.不仅,一般表递进关系;
  D.而且,一般表递进关系;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A.“范仲淹纪念馆静静地卧着”一句中“静静地卧着”把范仲淹纪念馆拟人化,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纪念馆的静谧与安详,A正确;
  B.白墙黛瓦”中的“黛”是形声字,“代”是声旁,“黑”是形旁,这里的意思是“青黑色的”,B正确;
  C.桐庐县城”“半身塑像”“官员楷模”“生命历程”四个短语都是偏正短语,短语结构类型相同,C错误;
  D.“范仲淹用他六十四年的生命历程,完美地书写了辉煌的人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范仲淹的评价,是在表达观点,故事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给予范仲淹高度评价,D正确;
  故选C。
  5. 古诗文默写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李商隐《无题》一诗中,运用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表明思念不止、绵绵无尽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词往往借助典故表情达意,或借古喻今,含蓄寄托情思;或化用前人诗句,增强表现力。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化用,使词句表意更加丰富。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