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设计10
- 资源简介:
约4990字。
【课题名称】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学者姓名 班级
课标要求(课标解读)
让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感知诗中的形象,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赏析名句,激发灵感,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3.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进行比较,体会优秀诗作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杜甫诗歌语言的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导课和内容安排)】 备注
第一课时
一、导入:登高作赋,历来是中国文人志士,迁客骚人的创作传统,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高》等等,这些诗歌或抒豪情,或发幽愤,无一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看一下作者在这一首诗中抒发是怎样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