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40
- 资源简介:
约4770字。
《声声慢》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作品风格,学会知人论世。
2、解读词中意象,感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之内涵。
【教学重难点】
1、解读词中意象,感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人世间,情感万千种:快乐、欣喜、悲伤、忧愁„„
需要表达。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而诗人、词人呢?用诗,用词。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
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
二、背景简介
本词是李清照晚期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变后,词人历经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孤身漂泊。由一名无忧无虑的贵妇,一变而为流落无依的寡妇,种种愁绪压在心头。这些浓愁在一个秋天的黄昏喷薄而出,化为了一行行冷清的秋景,一行行凄凉的境况。
三、诵读词作
1、学生自由诵读两遍,读准字音
2、学生个别诵读,纠正字音,并进行点评
3、听范文朗读,学生跟读
4、全班齐读
四、赏析词作
1、明确主旨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眼:愁
2、思考:联系词人的身世遭遇,你认为这个“愁”字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学生参考学案阅读李清照生平
1127年,金灭北宋国家灭亡——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1129年丈夫赵明诚去世——亡夫之痛
1130年辗转漂泊——颠沛之苦
1151年没有子嗣,孑然一身——独居之悲
3、合作探究
词人将这些“痛、苦、悲、恨”都凝聚成一个“愁”字,化进了整首词中,你认为词中那一句最能体现愁情?
(1)小组合作交流(2)小组展示
(3)教师点评(4)学生自主整理
小结:词人通过淡酒、急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营造冷清凄凉悲苦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浓浓的哀愁。
4、全班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浓浓的哀愁
五、延伸拓展
愁是抽象的情感。而词人李清照把抽象的愁化作了秋风冷雨,化作了两盏淡酒,化作了南飞的大雁,化作了满地的落菊,化作了梧桐和细雨……把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具体的意象。
历史其实不仅是李清照,古往今来,很多词人都是如此传达他们的愁绪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