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38
- 资源简介:
约3630字。
《声声慢》的意象教学教案
案例缘起: 朱光潜先生撰写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文中提到如果没有读诗兴趣,文学趣味就会低下。他还进一步阐述了缘由:“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这番论述很有见地,说明了读诗对培养文学欣赏趣味的重要作用。而指引高中生赏读古诗词,增加鉴赏兴趣,增强鉴赏能力,自然能有效培养出欣赏其他文学作品的趣味。《课标》指出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可见,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意象学习非常重要。掌握了意象,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源于此,在《声声慢》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意象意识。
案例描述:(以下是截取教学过程的片段)
师:我们已经鉴赏得差不多了,这首词给你怎样的感觉,如果用本词中一个字该怎样来概括?
生1:一个字愁。课文最后讲得很明白“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同样写愁的,我们还接触过李清照的其他哪些词呢?
生2:《醉花阴》。
生3:《一剪梅》《如梦令》。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李清照词中运用得较多的意象是什么呢?李清照似乎偏爱某种意象呢!
生:黄花。
师:是啊,同学们能不能吟出几句李清照的黄花诗?
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其他学生(笑):“这是《声声慢》里的现成的。”
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里的。
生: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里的。
师:能把《鹧鸪天》里的都说出来,真是了不起,课外积累相当不错啊!那么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一意象有什么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