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7
- 资源简介:
约2930字。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设计思路】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写羁旅行役的诗。羁旅行役诗的最主要情感表达就是游子思乡或者思妇怀人。
在这首诗中,既有描写思妇的诗句,也有描写游子的诗句。
我们可以假设,抒情主人公是采芙蓉的女子, 那么诗歌的前四句便是实写。女子在萋萋芳草中,涉江采芙蓉,想起远行的恋人。而由“所思在远道”自然过渡到后文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上,所写的是女子的想象,她因为太想那个人, 于是就望着远道出神,想象着那个人在环顾望乡, 也在想着她——这就是虚写。
同样,我们也可以假设,抒情主人公是男子, 那么“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就是实写,而前面女子的动作、行为就是虚写,是男子太思念家中的她,于是想象(或者回忆)女子采芙蓉,思念自己的情景。
这种想念对方却不直接写出来,而是曲笔去想象,从对方入笔,想象对方想自己的写法就是我们虚写中比较特别的一种——悬想,也叫对写。对写在《诗经卷耳》中就有出现,《古诗十九首》之后,也被后世的诗人经常用在相思怀人类的诗歌中。这一手法的使用,会加大读者的想象空间,拓宽诗歌的意境,有诗从对面飞来的效果,同时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更深沉、更强烈。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理解,我把“体会并探讨诗歌的感情;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作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不够深,对这首诗情感的深沉性可能理解得未必到位。本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诵读感受,品味意蕴,想象情境,体会情感。解读课文的同时,教师适时加入对本诗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通过本诗对《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及情感有大致的了解,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阅读。同时,在诗歌感情上加以拓展,由游子思乡怀人上升为人们对于美好的渴望与追求, 从而跳出个人的儿女情长,丰富诗歌意蕴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涵养学生的心灵。
【教学目标】
体会并探讨诗歌的感情;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美。
【教学重点】
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深沉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启发法。
【课前准备】
查阅《古诗十九首》相关资料,了解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
1.《古诗十九首》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混乱,社会腐败,战争四起, 社会动荡不安。下层文人漂泊蹉跎,宦游无门。他们已没有太多顾忌,敢于把内心深处的自我毫无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