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41
- 资源简介:
约3780字。
《故都的秋》参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 感受郁达夫的语言之美。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习“对比”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3、审美鉴赏与创造 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一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学习借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美句传情,引入正文。
1.欣赏秋景图。
2、从古人写秋的文字里感悟秋天的特点。
王实甫: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毛泽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瑾: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能使群花皆缩首,助他秋菊傲秋霜。
秋天的特点:悲凉、伤感、孤寂、落寞;多姿多彩、充满豪情、坚强孤傲。
3、齐读文段。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结论:作者对北国的秋天爱得深沉,十分眷恋。
二、初读感知、介绍作者
1、朗读第一段,找出故都的秋的特点。
结论:清、静、悲凉。(文眼)
2、第一段作者对北国的秋的情感。
结论:向往、热爱。
3、了解作者,积累常识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失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