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55
- 资源简介:
约6340字。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素养目标
1、揣摩文章词句,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先破后立论证方式及对比、类比、比喻等论证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3、反复诵读文章,领会作者观点态度。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鲁迅(公元 1881 年—1936 年)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创造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杂文形式,并将之发扬光大。他的杂文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毛泽东誉之为“匕首”和“投枪”,深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上。“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三、文体介绍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议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四、资料链接
1、《且介亭杂文》的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现实。
2、杂文的基本特征
感应敏锐,战斗性强;内容博杂,手法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