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12
- 资源简介:
约2930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目标定位。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的脉络。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的艺术特色,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3.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的爱憎之情和讽刺的艺术手法。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1.揣摩语句的深层含义。
2.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的脉络
2.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的脉络。
2.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基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因其经常用泼辣犀利的语言向社会上的一些“病态”和“陋习”开炮,被誉为“当代鲁迅”。当然,批评他的声音也不少。同学们,当下我们还需不需要“鲁迅精神”?(生答:需要)的确,当前国际化进程加快,西风东渐,有些人一味崇洋媚外,“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的论调仍有一定市场,这些人其实是失掉了自信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作者),看看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二、简介作者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三、合作探究
1.提问:文章驳斥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2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找出“敌论”的论据,说说哪些语句最富讽刺意味明确
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信“地”信“物”;信“国联”;求神拜佛。
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舌伤今了”。国难当头,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不是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请菩萨来“解救国难”,其行为是多么荒诞多么愚昧啊!
3.提问: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这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投影: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然而,这真实的论据并不能证明其论点,这为后文的反驳论证奠定了基础。
4.提问:文章是如何反驳论证的?
明确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这些批驳证明一些中国人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正发展着“自欺力”从而说明敌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其论点
5.作者的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论证的?
明确:
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古代——
现在——
延伸:举出历史上“中国的脊梁”
6.结论
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以此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四、布置作业
画出文中富有讽刺性的语言。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敌论点、论据:
直接反驳:
反驳:
简介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