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00字。
漫话词牌
昆山市一中魏兆凯
词兴起于唐,发展于五代,而极盛于宋,是一种脍炙人口的文学表达形式,历来为人们所钟爱。词实际上是一种可配乐歌唱的乐府诗,广义上讲,它属于诗歌的范畴,它的真正的来源应是乐府以及民间的曲调。
在唐代,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西域音乐已经大量传入,和当时已很流行的民间音乐相融合,产生了无数美妙动听的新乐曲。《新唐书·音乐志》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词先是流传于民间,大多数由民间无名氏所写,唐教坊(唐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乐妓习唱的曲名就有《拾麦子》《锉锥子》《渔父子》等。这些民间曲词所用的音乐,融合了古代的乐曲、民间的歌谣以及外来的胡乐,为歌女、伎工传唱于歌楼酒肆之间,后来经由文人的指涉,以及唐代国家音乐机关如教坊等审音制曲,词体才大盛。词在初兴时因先有曲调,然后才有词文,故称“曲子词”。 当时新兴乐曲章节抑场抗坠、变化多端,为适应这种新曲调而填写的歌词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也就成了有别于其他传统诗歌的词了。因此,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其后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也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等。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经》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乎音乐而可以歌唱的。直到汉以后的五、七言古体诗和唐以后的近体诗才脱离音乐而成为独立体裁的诗。不过唐代绝句也有可配乐歌唱的,时称“唐人乐府”,有时与词相混,如《阳关曲》《杨柳枝》《竹枝词》等,后来也被作为词调名。词是韵文文体之一,即歌词。它本来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由于它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或至少曾经有过一个乐谱。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调。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如《西江月》、《清平乐》《菩萨蛮》《沁圆春》等),这个名称就叫词牌。词牌亦即词调,所谓“词调”,指的是一阕词的曲调,每一个词牌都有固定的词调,包括固定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这就是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所说的:“词调规律有: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或者说:“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词牌,词牌就是一首词的旋律、曲谱,每一词牌都是一支独立的曲子。词牌就是词的格律,它规定了词的总字数、分段、句数、每句字数、平仄与用韵等。作词必须按词牌填写,所以写词叫“填词”。如北宋柳永参加殿试,宋仁宗耳闻其平时行为不端,意不欲取之,随手批曰:“且去填词。”而落第后的柳永也只得以此自嘲:“奉旨填词柳三变。”
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实际上就是按词牌填词。可见词牌在词的格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词牌一般有严格的声律,它比诗更具有音乐性。词的每一个曲调都表现一定的声韵,表达一定的情感。因此,词人在写词前,由于表达情感的不同,他们往往会选择不同的词牌。如写豪情壮志,就用《满江红》《念奴娇》《沁圆春》等;如写缠绵悱恻之情,就用《满庭芳》《木兰花慢》等一类和谐婉约的词调。宋词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