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课堂实录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石钟山记》教学实录及点评<br>
<br>
(师出示教学目标:①倒装句式;②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实践的做法。学生朗读课文后提出质疑)<br>
生:文章一开始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我觉得这样写是多余的。<br>
师:这到底是不是多余的呢?大家讨论一下。<br>
生:这里不是多余的,因为郦道元是为《水经》作注的,而作者是同意郦道元的观点的,这表明了作者的态度。<br>
生:作者引用书中的话比自己的话有力,同时说明石钟山是真有其山,表示作者“夜泊绝壁”和写作此文的必要性。 <br>
生:引用《水经》的话表示作者知识渊博。<br>
生:这里通过《水经》提出郦道元的观点,后面提出李渤的观点,两种观点提出来,有了比较,就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基础。<br>
师:大家各抒己见。从各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思维很活跃,讨论很热烈,很好。在预习中还发现什么问题呢?<br>
生:“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这里“以为”是什么意思?<br>
师:你猜一猜是什么意思?<br>
生:可能是“认为”吧?<br>
师:很好,你真聪明。以后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先猜一猜,说不定真猜对了。还有别的问题吗?<br>
生:“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中的“士大夫”是不是指李渤?<br>
师:有不同意见吗?<br>
生:我觉得是指古代文人。因为李渤是文人。<br>
师:那古代文人不是因为李渤而倒霉了吗?(笑)有不同意见吗?<br>
生:这里的“士大夫”是指古代做官的人。因为做官的人是不愿“以小舟夜泊绝壁下”的。<br>
师:他们为什么不愿意?<br>
生:因为他们觉得书上写的没有必要去考证,而且他们养尊处优,不高兴深夜去探险。<br>
师:是不愿和不屑,对吧?<br>
生:我认为“士大夫”是指像李渤那样的不肯实地考察、浮而不实的一类人。<br>
师:同意他的观点吗?<br>
生齐答:同意。<br>
师:他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且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这是很可贵的思维方法,大家应该向他学习。<br>
师:还有人提问吗?如果没有,老师要提问了。<br>
第一个问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句话作何解释? (一学生翻译,略)<br>
师:有谁知道我为什么要把这个句子提出来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