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00字。
《长亭送别》教案
课 型:新授课
授 课 者:黄旭东
授课时间:2006年4月4日星期二第六节
授课地点:高二年七班
教学目标:1.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
教学重难点:1.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讲授法 美读法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共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间自古伤别离,但人生自古多别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朋友之间的别离,感伤中有着一份浓浓的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母子间的别离,关爱中有着有一份深深的期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情人间的别离,难舍难分。面对此情此景,有几人能做倒“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呢?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十里长亭,去感受一下莺莺与张生的离情别意。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体会这一折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一折充满了离愁别绪,主人公的情绪是哀怨、凄婉而又带有几分无奈。
2、 讨论:这一折的情节内容可分为几幅场景?
明确:可分为四幅场景,送别途中——长亭送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别离而愁苦怨恨之情(愁别离)
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怨功名)
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忧重娶)
惜别目送: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念羁旅)
在四个场面中莺莺的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四、赏析第一幅场景。
“昨夜成亲,今日别离”,崔家不招白丁女婿,老夫人逼迫张生进京赶考,求取功名,如不能得中功名,就不承认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