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学案3
- 资源简介:
约8260字。
22.隆中对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作者 陈寿 别名 字承祚
评价 西晋史学家。
代表作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2.文体链接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3.背景链接
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于是,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壮大力量。公元207年,徐庶把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的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就先后三顾茅庐,征询诸葛亮对兴复大业的意见。本文写的就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
4.梳理练习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好为《梁父吟》(hào) 因屏人(bǐng)猖蹶(jué) 屯新野(tún)
先主遂诣亮(yì) 倾颓(tuí) 亮躬耕陇亩(lǒnɡ)不可胜数(shènɡ)
乐毅(yuè) 欲信大义(shēn) 北据汉沔(miǎn) 帝室之胄(zhîu)
(2)重点实词
① 躬耕( 亲自) ②好为《梁父吟》(吟唱 ) ③每自比 ( 时常、经常)
④时人莫之许( 承认、同意) ⑤惟博陵崔州平( 只、仅) ⑥谓为信然(确实 )
⑦屯新野(驻兵 ) ⑧先主器之( 器重、重视) ⑨君与俱来( 一起)
⑩此人可就见( 接近、靠近) ⑪不可屈致 (委屈 、招致、引来)⑫将军宜枉驾顾之 ( 应当、屈尊、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