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上)课程复习指导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900字。
《中国现代文学》(上)课程复习指导
责任教师 天津电大 胡钢
1. 1. 思想革命的产生
“科学救国—政体革命—思想革命”;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思想革命的发展,为什么必然会导致一场文学革命。
2.新的文学形式的形成途径
外来形成的民族化,这是新文学的基本形式;传统形式的现代化和中西合壁,它们形成于四十年代后的解放区。
3.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发生期(1917—1920)
发展第一期(1921—1927)
发展第二期(1928—1937.7)
发展第三期(1937.7—1949)
4.文学革命的内容和意义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在文学上,中国文学由旧到新的转折点。
5.鲁迅的早期生平
少年时代的阶级意识;表年时代的进化论思想;日本求学时期的“弃医从文”和启蒙主义;回国后从沉默到蚋喊。
6.《狂人日记》
划时代意义:虽不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却是第一篇猛烈地抨击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以足够的思想分量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成功地创造一种崭新的小说新形态,最早晃示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由于它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的突出成就,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狂人形象“狂与不 狂”的两重性特征:从狂人的言行看,具有“迫害妄想型”精神病的特征;但狂人的语言和心理的错乱手偏执之处,表现屈清醒的认识和惊人的洞察力。具有深刻的含义,带有象征主义色彩。
7.现代散文和诗歌的诞生
《新青年》与《随感录》,鲁迅的《热风》;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和《尝试集》,新诗社的《新诗集》(第1编);郭沫若与《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8.现代小说和马剧的诞生
《新潮》作家群与“问题小说”;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和胡适的《终身大事》。
9.鲁迅小说的创作简况
五四运动前的三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
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呐喊》:“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彷徨》:“寂寞新文 ,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仿徨。”三类知识分子形象:封建制度牺牲品,追随者,反叛者。
10.《阿Q正传》塑造阿Q形象的目的,挖掘中国农民身上的愚昧落后因素,指判国民性。
阿Q形象的一般特征:阿Q受到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思想毒害。
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病,即在失效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用虚假的胜利来自我安慰,自我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