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9200字。
秘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枣庄市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 一 语 文 2006.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3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替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纸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强劲(jìng) 跛脚(bǒ) 赫然在目(hè) 魂牵梦绕(rào)
B.玫瑰(guì) 岚烟(lán) 弱不禁风(jīn) 按捺不住(nè)
C.蔷薇(qiáng) 皈依(guī) 冥思苦想(míng) 亘古不变(gèn)
D.契机(qì) 粗犷(guǎng) 横栏直槛(jiàn) 焚膏继晷(gu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眩目 奇葩 要言不烦 深居简出
B.迷漫 仓猝 一如既往 返本归元
C.商榷 催眠 鹏举鸿飞 心惊胆战
D.翱翔 冲刷 完美无暇 天作之和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选择职业时,不应认为,这两种职业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人们只有为他人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B.我喊叫起来,但他头也不回,径自走开去。躺在我旁边的一个人冷静地说:“吼也没用,他们没有水了;城市在燃烧,你也看得见的。”
C.今天,由数字化、网络化所拓展着的赛博空间——也可以称之为“智慧交流空间”,为青年朋友们及早进入“生命创造周期”提供了契机。
D.王充的学说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其“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论衡·自然》),超过了同时代思想家的水平。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⑴解放前曾 有人长年不吃东西;近年来又宣传各种天外来客,诸如此类,惑人耳目。真是“当时黯黮犹承误,未俗纷纭更乱真”。
⑵当黄昏降临,我将由于凭借人为的光明看见外物而感到喜悦,当大自然宣告黑暗到来时,人类天才地创造了灯光,来 他的视力。
⑶夜里醒来,我常常做着老头儿的梦想。可是,现在这些梦完全落空了。冬天里我们一直不停地进行反攻,彼此就没 常常写信。
⑷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的烟波,在心中 大自然透出的一抹苍凉
A.流传 延伸 工夫 体味 B.留传 延续 工夫 体验
C.流传 延续 功夫 体验 D.留传 延伸 功夫 体味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B.有秩序地进行思维,首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循序渐进地往前进,以达到最复杂的问题,这就是思维的法则之一。
C.人们追踪一种新事物,往往起源于好奇心。好奇心愈强,钻研劲头愈大,甚至遇到巨大困难也置之度外,一心一意要搞个水落石出。
D.从医学知识上讲,没有了空气,人只能苟延残喘几分钟,没有了水,在若干小时内尚可坚持,两害相权取其轻,于是,我提笔划去了“水”。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决定的。
B.《荷塘月色》说出了人类两难处境,既现实与自由的悖反,现实不自由,自由不现实。在深层次上具有一种“哲性美”。
C.陈寅恪终于要对自己的学术人生作一次全面的回顾。这种回顾因生命快将结束的紧迫感,与经历了三个朝代的变迁,而变得分外重要。
D.文学欣赏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在鉴赏中有所发现,有所品味,有所创新,才能领略到鉴赏的乐趣。
7.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每当落日黄昏,暮烟疏雨的时候, , , , ,弥漫在山野的四周。
①缕缕白色的炊烟
②缭绕在茅舍的烟囱上
③山脚下便笼罩着一片苍茫的烟幕
④一种松脂燃烧的香味
A.④②③① B.③④②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