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小题,7810字,高一语文期末考试 2006. 1
说明:1、全卷分两部分,共四道大题,23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案应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第一部分 阅读鉴赏(共76分)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40分)
(一)古诗文默写(8分)
1.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共四组,每组只选答1小题,共可选答4小题。)
①对酒当歌, ? ,去日苦多。
(1) (曹操《短歌行》)
②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 。
(徐志摩《再别康桥》)
③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
(2)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④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
(《诗经·氓》)
⑤唯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
(3) (苏轼《赤壁赋》)
⑥长虹卧波, ?复道行空, ?
(杜牧《阿房宫赋》)
⑦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
(4) (李煜《虞美人》)
⑧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 。
(屈原《离骚》)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题目。(12分)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3、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怀人之作,它的第一句就奠定丁全诗的感情基调。简要分析它是如何奠定全诗基调的。(4分)
4、本诗以虚寓实,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简要指出作者把哪些东西藏到了诗的背后。(5分)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6题。(9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5、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苏子愀然 愀然:不说话 B、酾酒临江 酾:敬酒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樵:砍柴 D、山川相缪 缪:萦绕
6、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7~9题。(11分)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帷幄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