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重庆市重庆八中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1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4/11 8:29:5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2530字。

  2017届重庆市重庆八中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语文(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个人说话要算话,不能出尔反尔。当今社会,无论你做人或做事,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做到一言九鼎。 
  ②蚌病成珠似乎是中国文学的一条定理,它是中国无数诗人创作过程的写照,如杜甫、苏轼等等,无一例外。 
  ③身为国家的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为百姓做好榜样,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④这次作战,我方准备充分,武器精良,而且还在战前仔细研究了对方的形势,可以说做到了知己知彼,一定能够铩羽而归。 
  ⑤此次比赛,我们在战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尽管打得很努力,可最终还是不孚众望,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⑥成龙用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喜剧的内涵,一想到他在影片中的表情、动作,我就禁不住哑然失笑。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③⑤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德国诗人海涅说,生命不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花朵。唯有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为自己撑起一片辽阔的蓝天。诚信不亏人,每个人都将对此受益终生。 
  B.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越来越多。他们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投入的资金,都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创业人潮中脱颖而出。 
  C.2016年11月4日,一老人在街边摔倒。我校某化学老师在人群中通过自己的热心救助,老人被妥善安置,并最终被救护车接走入院。 
  D.一次,德国《图片报》记者经过这条街,那些窗户外的鲜花让他惊叹。得知其背后的故事,记者拍摄了很多照片并报道了此事。很快,这道靓丽的风景线引起了人们的赞叹与效仿。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历史上看,诗歌和哲学都诞生于神话的母腹,有着亲密又不易辨认的血缘关系。      。     。     。      。      。     。
  ①一切伟大的诗歌作品必有哲学的深度
  ②在性格上,哲学近于男性,诗歌近于女性。
  ③不过,在诗歌中哲学是含而不露的,是底蕴而不是姿态
  ④后来这对兄妹分了家,疏远了,甚至互不相认
  ⑤在我看来,凡是在诗歌中从事说教、玩弄玄虚的都是坏诗人,他们不可能是哲学家
  ⑥但是,在所有大诗人和大哲学家的身上,我们仍可以辨认出鲜明的血缘关系
  A.⑥②④①③⑤B.①③⑤⑥②④C.②④⑥①③⑤D.②④⑥⑤①③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自由”二字,亦中国人所常用,与自然二字相承而来。乃谓一切由他自己,便就是自然如此了。因中国人重自然,故亦重自由。儒家所讲一切大道理,其实都即是天命之性,每一人自然如此的,亦即是由他自己的,所以又说自由自在。由他自己,则他自己存在,故说自由自在了。
  近代国人争尚自由,乃百年来事。然百年来之中国社会情景,则日失其自在。不自在,又乌得有自由。此一端,可证近代国人所争尚之自由,乃与中国传统自由自在之自由大异其趣了。此因近代自由乃竞向外面人群中求,而中国传统之自由,则每从人群中退隐一旁,向自己内里求。各自之自由,即各人内在之心性。今人言自由,则指对外之行为与事业言。孔子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是对外不自由,孔子亦自知之。又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其对自己内在之一心,固已获得其极端圆满之自由矣。故孔子为中国之至圣先师,逝世已两千五百年,而其当生之存心为人,则至今尚宛然如在。
  故中国人言自由主在内,在心性之修养。不贵在外,为权力之争取。今人则一意向外,只要外面有一罅缝可钻,即认为乃一己自由所在,肆其性情,尽力争取,求变求新,无所不用其极。而各人之本来面目,则全已失去,渺不复存。亦不知在此上作计较。如此则仅知有外在之自由,即不再知有内在之人格。人格失去,复何自由可言?
  西方人无不向外争自由,而亦终至失去其己身之存在。如希腊、罗马,乃及现代国家,无不皆然。而中国则自由自在,五千年来,依然一中国。故中国俗语,“自由自在”两语连用,涵义深长,实堪玩味。
  今纵谓人生可分内外,但内在者总是主,外在者仅是客。失去其内在,则一切外在当无意义价值可言。则又何必尽向外面去争取呢?
  中国人又言“自得”。《中庸》言:“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乎夷狄。君子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把人处境分作贫贱、富贵、患难、夷狄四项,实即上述所谓人生之外面。每一境必有一处置,处置当,即可有得。得之由己,亦得于己,故谓自得。然则人各可自由自得,非他人与环境之可限。
  亦有“自谴自责”,“自认己失”,“自悔自改”,此皆其人之能自新处。人能自新其德,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又是一大自由。自由、自在、自得,不关他人。
  今人则外面受形势之引诱,又受权力之制裁,故其自由最多亦仅能在外面权力与法律之制裁下,获取其身外者。而其主要内心方面,则已失去,渺不可得。尚何争取之足云。
  (节选自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中国人而言,自由与自然是一脉相承的,“一切由己”便是“自然如此”。
  B.传统中国人的自由,贵在内在的心性修养与人格,而非争取外在的权力。
  C.自得就是对外在环境处置得当,人们都可以自由自得,不受外界束缚。
  D.今人的自由最多只是在权力与法律制裁下获得的“身外”之物,内心不自由。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所讲的一切大道理,其实都是人的天性,既是自然形成,又是自主形成,其本质就是自由。
  B.近代国人所推崇的自由,之所以与传统的“自由”大相径庭,正是因其失去了“自在”这一存在基础。
  C.在追求自由时,近代国人用尽方法一心向外求取,却忽视了心性的自由自在,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D.人生可以有内外之分,但内在却比外在更重要、更关键,不应颠倒主客关系,将外在自由看得过重。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孔子的两句话,意在表明孔子虽已逝世两千五百余年,但其思想至今能让人深受启发。
  B.文中对比西方与中国,试图证明外争自由权力会丧失立身之本,内守自由自在则能使国家存续。
  C.文中引用《中庸》,旨在表明尽管处境不同,人却可以做出适当应对,从而不失自由自得之心。
  D.文中认为能做到“自谴自责”“自认己失”“自悔自改”的,都是依循自己心性而为的自由之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从状元到实业家
  张謇,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家中世代务农。张謇自幼读书,颇有造诣,但家中突生变故,他只有放弃科举,到淮军将领吴长庆手下做了一名幕僚。
  朝鲜壬午兵变,吴长庆受命入朝平乱。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鲜时,年近而立,当幕僚已有八九年,视野日渐开阔,思想日渐成熟。张謇在朝鲜期间写下《条陈朝鲜事宜疏》《壬午事略》《善后六策》,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