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ppt62
- 资源简介:
课件共23张,教案约4060+2770字。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城南中学高中语文组 王海涛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登岳阳楼》是高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第三课,学生通过《必修》的古诗词和《选修》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本单元在诗歌理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体会和理解蕴含在诗歌中的思想情感。
《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历经沧桑,时年56岁,本诗通篇写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是培养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作者,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韵律,通过“炼字”(“拆”与“浮”)的分析鉴赏,领悟诗歌意境和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诵读法、自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杜甫“伤时忧世”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
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学生基础偏弱,需要加大引导。让学生熟悉考题形式,模拟训练。诗歌鉴赏是学生的弱项,学生有畏难情绪,教学中要多鼓励,还要进行细致的方法指导。
采用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韵律、理解语言特色。
(2)自主探究法――通过实践理解诗作内含。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4)点拨法――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深入理解杜甫伤时忧世的爱国情怀。
(5)比较阅读法――通过与李白同题诗作的比较阅读,理解两人创作时的不同心境和艺术风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确定教学方法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贯彻新课程理念,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教学模式,同
……
《登岳阳楼》教案
城南中学高中语文组 王海涛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2.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1min)
第二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境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二、初读感知(6min)
1、全体齐读(强调字音)
2、学生个读(强调轻重音)
3、教师范读(强调感情)
4、全体齐读(强调整齐)
三、知人论世(2min)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置身诗境,整体感知(6min)
1.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